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不少学校筹备开展庆祝活动。位于广宁县赤坑镇惠爱村的赤坑镇中心学校惠通希望小学略显寂静。“学校经费有限。如果有爱心企业为孩子们圆心愿就好了。”不久前,记者在惠爱村采访时,遇到惠通希望小学负责人邓庆华,其言语间满是期盼。
大山深处的惠通希望小学,距广宁县城60多公里远。山路崎岖,从县城出发需驾车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惠爱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726户3200多人。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有条件的家庭都将小孩送出山外上学。惠通希望小学最高峰时有300多名在校学生,开设一至六年级,如今只有13名学生,只设一至二年级。
邓庆华是惠通希望小学唯一老师,坚守学校17年。“如今仍留在村里的,家庭环境一般不太好。”他说,希望有爱心企业圆学生的“六一”心愿,让其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
记者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让学校13名学生写上自己的愿望。只见孩子们有的想要一辆自行车,有的想要一双运动鞋,有的想要篮球或画笔。部分孩子写下了“想和妈妈爸爸一起过儿童节”“想妈妈回来带我去玩”等字句,这让记者心酸流泪。
“这些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他们主要由家里老人照顾。一家人只有春节时才团聚。”邓庆华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和父母一起过儿童节,平时只通过电话或视频联系,缺乏真实的肢体接触和互动。孩子们渴望通过面对面相处积累温暖记忆,减少情感隔阂。
“很想爸爸妈妈陪我过儿童节。”今年读二年级的伍芯媛提到“六一”梦想时,情感瞬间决堤,眼泪夺眶而出,激动地扑入记者怀里哭起来。在她近半页纸的愿望里,几乎都是在表达“想得到更多关爱”。
“我想见妈妈。”这是一年级学生孔泳茵的“六一”心愿。她说,哥哥在读初中,姐姐在读技校,都是寄宿,自己由爷爷奶奶照顾。每次妈妈回家,她都特别开心。
记者收集心愿清单后将消息散发出去,希望有爱心企业为孩子们圆梦。同时,记者联系部分孩子的父母,希望其能请假回乡,给孩子一个节日惊喜。
肇庆市凤凰三立学校抢先接下了这份心愿清单。该校总校长莫祖军告诉记者,关注山区儿童,为他们圆梦,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传递善意与温暖,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关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追逐梦想的机会,健康快乐成长。他还表示,学校愿意为回乡的孩子父母提供往返路费和误工费。
短短两天,爱心学校就筹集到助孩子们圆梦的物资,还额外为每一名学生赠送一辆自行车、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还有牛奶、大米等。凤凰三立学校的爱心家长也为孩子们准备各种礼物,装满了大半个车厢。学生孔泳茵的妈妈也作为“特别惊喜”被邀请回来。
活动当天,记者与爱心学校代表一起,将孩子们的“心愿”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每一名学生的桌子上。当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跑进教室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喜到了,喜悦写满他们的脸。当领取崭新的自行车时,孩子们更是欢欣雀跃,抢着在操场上试骑,相互追逐,欢笑声在山村上空回荡。
“卡嚓!”“拍好了,过来看看!”记者将照片给学生孔泳茵看。当见到自己身后“多”了一个人,她先是惊喜,随后回头,发现妈妈就站在身边时,欢跳着扑入妈妈的怀里。母女俩紧紧拥抱,感人场面触动着在场所有人。
记者感言
对山区儿童而言,与父母一起过“六一”儿童节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礼物或活动本身,而在于“父母在身边”的那份踏实感。这种陪伴如同阳光,能为孩子的内心注入温暖与力量,让他们在成长路上更有勇气面对风雨。更重要的是,山区儿童的需求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情感层面“不可替代的爱”——这种爱,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不再“留守”于亲情之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