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明红 通讯员 苏泽明
6月2日,高要区金利镇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黄三根工作室内,凿木声、刨花声此起彼伏,空气中木香若隐若现。68岁的黄三根正弓着腰,精神抖擞地手握刻刀,在一条龙头上雕琢,儿子黄明辉在一旁为龙舟摆件上色。一边手起刀落木屑纷飞,一边画刷飞舞色彩斑斓,岭南文化的筋骨跃然眼前。黄三根与儿子黄明辉,以守正创新的姿态续写着岭南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龙舟之乡”金利镇,是中国传统龙舟名镇。金利赛龙舟自明清盛行以来,已历经400多个春秋,其规模和影响在广东乃至全国均享有盛誉。“金利龙舟习俗”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黄三根:调龙筋的守艺人
端午前后,黄三根最忙碌。
坐在长凳前,他拿起一只已上色的传统龙舟龙头,三两下便将龙舍龙须等小部件安装。订单应接不暇,儿子忙得团团转,他却不以为意:“这点活儿,算不得什么!”只见他爽朗一笑,“年轻时我白天造船,晚上还要当‘龙总’,带着一班后生仔训练,那才叫一个热火朝天!”言语间透着老手艺人的自豪。
金利龙舟,要从西围涌说起。早年间,这里水网纵横,无论是干农活、赶圩市,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一条艇仔。这样的环境中,一批巧手船匠应运而生,黄三根的祖辈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疍家人,祖辈精研疍家船只、龙舟制作,技艺冠绝一方。
黄三根正是金利镇造龙舟世家第三代传人。1971年,14岁的他跟着父辈学习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继承这份厚重的家族遗产。“金利传统龙舟很长,基本上达32米,以前多用坤甸木,现在为求速度,多改用轻便坚韧的杉木制造。”黄三根介绍,龙舟由龙头、龙身、龙骨、龙尾以及桨和舵等关键部件组成,船体造型细小狭长,具有材质较轻、韧性较强、浮力较好、起步快等特点。
手工制造一艘龙舟,黄三根等3人合力约18天精心雕琢才能完成。专业造舟半个世纪来,他始终坚持以传统工艺造龙舟,特别是船身拼装采用纯木榫卯结构,结实而美观。他还练就一门独门绝技——调龙筋。龙舟中间一整条细薄的长木板材为龙脊,其相当于人体的脊柱,而扎龙筋就起关键作用,决定着龙舟的稳定性和拉扯力,“太紧容易裂,太松龙舟速度起不来,所以要适中。”掌控这个度十分不易,而黄三根凭此手艺名扬广东,不少师傅造好龙舟后,经常上门请黄三根相助。
由于制作工艺精细,黄三根的龙舟订单未曾断过,他所制龙舟也频繁亮相珠三角及省内外各类龙舟竞赛。作为金利人,他当然会跟着自己造的龙舟一齐下水。“年轻时候有力气,当划手;后来年纪大些,就当龙总——这可要德高望重的人才能胜任哦!”他说。
黄三根还对省内各地龙舟了如指掌。“通常来说,金利与佛山类似,以竞赛型龙舟为主,对速度要求高,所以船型线条就要流畅,龙头也会较狭长,我们俗称‘鸡公头’,船身劈浪如蛟龙疾飞;而广州那边龙舟就以展示型彩龙舟为主,所以船身较宽,并有旌旗、锣鼓等物件,更讲究美感。”
黄明辉:让龙舟“上岸”的文创突围
每天清晨,黄三根和儿子黄明辉吃过早饭,便准时来到金贸西路工作室,冲一壶茶,开启一天的工作。二人分工明确,黄三根专注雕琢传统龙舟的每一道纹路;黄明辉则兼设计与制作一体,将龙舟文化注入现代文创的灵感之中。
仿佛一个轮回,黄明辉的童年与黄三根一样,都在父亲推刨、雕花中度过。不同的是,黄明辉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2012年,黄明辉跟随父亲学习龙舟制作,从凿刻榫卯到雕刻龙头,很快可以独当一面。一次次的南北之行让他眼界大开,传统大龙舟固然精妙,多地创新地将龙舟微缩成文化名片,这点燃了他的灵感火花:“既然能造大龙舟,何不试水文创?”
就这样,闲暇时间黄明辉就依照金利龙舟的桡,琢磨制作缩小版“桡仔”。一个个小小龙舟模型逐渐受到市民的青睐。他的技艺也越发纯熟,从1.28米的传统龙舟精雕模型到掌心大小的龙舟摆件,作品尺寸更小、雕刻更精细,经他开发设计的10余类文创龙舟,很快赢得市场认可。不少金利五金企业纷纷慕名前来定制,龙舟文创作为特色手信,由此远渡重洋至迪拜、马来西亚等地。
工作室内,一款最新出品的龙头摆件尤为夺目:龙头衬托于白色祥云之上,背靠一杆红色木浆,龙须、龙角、龙眼一应俱全,威武大气。“龙舟竞渡时好像孙悟空翻云驾雾,我以这个为灵感设计。”他说。经由文创开发的龙舟变成案头摆件,龙舟这种集体文化记忆也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活态存在。
在金利,扒龙舟的年轻人多,会做龙舟的年轻人并不多。黄明辉很庆幸近年龙舟文化的价值在不断被发掘。这让他对“龙的传人”这一身份更有了责任感与荣誉感。目前,他手上的订单排到两个月后,10套龙舟摆件、1个龙头挂件亟待赶制。尽管龙舟无法批量生产,但他只求坚持手工制作,凝聚心血,将每一艘龙舟、每一件文创做到尽善尽美。在他眼中,每一道手工刻痕都是与传统对话的印记。如今,“三记龙舟”已从父子作坊发展为拥有十余人的团队,既可承接传统龙舟的制作与维修,也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定制不同龙舟模型、文创产品等订单。
“技艺要守正,但方式可以创新。”看着身旁专注雕刻的儿子,黄三根亦十分欣慰,“如今有儿子搭把手,父子同心,这份手艺传承更有盼头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