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粽香里有“她力量”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端午将至,粽香浓郁。近日,在广宁县妇联主办的巾帼巧手制作大心粽活动中,“英姐大心粽”品牌创始人范银英手把手教姐妹们包粽子。

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冯羽

端午将至,粽香浓郁。近日,在广宁县妇联主办的巾帼巧手制作大心粽活动中,“英姐大心粽”品牌创始人范银英手把手教姐妹们包粽子。

英姐大心粽制作现场。通讯员 宁宣 摄

英姐大心粽制作现场。通讯员 宁宣 摄

指尖翻飞,将12片芒叶层层铺开,竹篾在粽身缠绕出紧实的弧度,这道传承百年的广宁大心粽制作技艺,在范银英手中化作一门带动50名农村妇女就业的产业,更成为新时代巾帼创业的鲜活样本。

一粽一叶总关情

传统技艺的“坚守之道”

顾名思义,大心粽的特征是粽心大,馅料丰富。从选材到捆扎,广宁大心粽每道工序都藏着极致用心——本地糯米须黏性十足,眉豆要松香绵密,竹篾只用青皮竹最嫩的第一层。

经过长达8小时的熬煮,英姐大心粽不仅散发出糯米的清香,还融入芒叶和竹子的自然香气,吃起来层次丰富,口感独特。

为了保证粽子的品质,英姐大心粽始终坚持原生态的制作方式,芒叶采用原生态种植,竹篾专门从本地订购,熬煮过程则坚持使用柴火。

这种坚持让英姐大心粽成为广宁人心中“儿时味道”的代名词,也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英姐大心粽从路边摊走向全国。

从灶台到工厂

农村妇女的创业“韧劲”

2010年,范银英在家中支起一口铁锅,开始“粽子创业”,独自制作粽子并运往县城售卖。彼时她未曾想到,这个裹着芒叶的小生意,会在日后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创业3年,她建了小作坊;创业9年,作坊升级,她荣获“农村女致富带头人”称号;创业14年,她成立了公司。

“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许多事都要自己摸索自己做,哪怕是小到更换一个灯管都要亲力亲为。”范银英摩挲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感慨万千,“广宁妇女向来有着坚韧不拔的特质,正是凭借着这股子韧劲,我们咬牙坚持,最终挺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我想让广宁大心粽成为像肇庆裹蒸那样的地理标志产品。”朝着这个目标,范银英不断扩大规模。2024年,她的工厂不仅生产传统大心粽,还开发出蛋黄粽、西米粽、草木灰水粽等12款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24年,占地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落成,集生产、研学、文旅于一体。

巾帼力量托起“共富梦”

50名农村妇女的就业新篇

在范银英的工厂里,80%员工是5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对于她们来说,过往依靠传统农业种植,年收入往往不足万元,如今在工厂工作,每月可获得几千元的收入,还能兼顾家庭事务。

2025年,广宁大心粽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英姐大心粽”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

粽香悠悠,飘出的不仅是端午的味道,更是新时代女性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拼搏奋斗的动人故事。如今,范银英的创业征程已步入“守业”阶段,她将带领员工共同守住这门技艺,守住端午文化的根脉,守住非遗传承的火种。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