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做好“土特产”文章 绘就富民兴村新“丰”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江涛

尝一口药膳、看肉桂加工、感受南药市场交易盛况……近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组走进德庆县高良镇、莫村镇取景拍摄,并于上月底播出了德庆南药专题节目《季季财春天栽》,详细介绍了当地农户如何发展壮大巴戟天、肉桂等道地南药全产业链,透过镜头向全国观众全面推介了德庆南药这一富民兴村良方。

德庆是道地药材重点县,南药是德庆人引以为傲的特产。当地南药种植总面积76.86万亩,其中何首乌、巴戟、广佛手、肉桂等四大南药种植面积73.83万亩,年总产量23.16万吨、年总产值33.72亿元。近年来,德庆根据国内中药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南药资源和种植历史习惯,大力发展南药的种植、加工,推进南药产业化经营,成功打造了一张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南药名片。

“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肇庆农业资源丰富,“土特产”琳琅满目,稻米、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南药等产量稳居全省前列,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收获“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贡柑之乡”“中国罗氏虾之乡”“中国肉桂之乡”等美誉。近年来,肇庆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落实“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纵深推进现代农业“成百上千”工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幅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肇庆大地徐徐展开。

要提升“土特产”含金量,就得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肇庆充分调动县的优势、镇的特色、村的资源,着力在“富”字上下功夫,以“一村一策”把乡村“沉睡资产”“静止资源”充分激活起来,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抓好“一村一品”建设,实现资源变资产,推动农民和村集体收入双增收。过去一年,肇庆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高要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小肇上菜”平台上线运营,德庆贡柑、四会兰花、封开杏花鸡等“土特产”在国内外打出名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鼓起了农民“钱袋子”,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0.7亿元、增长4.8%。

成绩代表过去,新发展阶段要有新思路新作为。今年初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就对精心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了部署: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对蔬菜、水果、禽畜、水产、南药等适合规模化种养的产业,通过引龙头、扩规模、增效益,打造更多百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对麦溪鲤、潭布番薯干等地域性特有产品,要引入工业设计和高端营销赋能,走小而美、高品质、好价格的发展路子,打造更多年产值超1亿元甚至10亿元的精致农业单品。

今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土特产”发展路线进行了勾勒: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推动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探索用“补改投”方式建设一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粮油、畜禽、柑桔、肉桂、罗氏沼虾等打造一批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完善县镇冷链保鲜等设施,打造更多“肇农优品”,推动产加销、农文旅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将坚持产业兴农,全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今年初,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肇庆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的“七大抓手”,其中在抓产业集群方面,将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成百上千”工程,大力打造10个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农业强镇和“土特产”强村;在抓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方面,聚焦全市大宗农产品和“土特产”加工短板,大力发展粮油、南药、罗氏沼虾、杏花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肇字号“土特产”品牌创建计划,持续扩大肇庆柑桔、肇庆预制菜、封开杏花鸡、四会兰花、高要罗氏沼虾等农业品牌影响力。

走好“土特产”发展之路,还需向“新”而行。在一再强调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浪潮下,必须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做好“土特产”文章增动力、添活力。接下来,肇庆将按照“一县一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市场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公司+合作社”“公司+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协同推进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同时强化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以更大力度推进“三农”改革试点工作,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构建体现肇庆特色、展现肇庆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朝着现代农业强市目标坚定迈进。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