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
聚焦中心工作 直面痛点难点堵点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洁 李考考
产业政策落实还不到位、职业教育还需要更“接地气”、文旅还要创新思路……1月30日,政协肇庆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举行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热辣”的气氛洋溢在现场。15名市政协委员围绕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民生实事等工作直抒己见。
记者注意到,市政协委员的发言直面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反映了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对肇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提高本地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制造业当家
胡志兰委员认为,当前,肇庆校企双主体参与专业学科建设和规范课程改革的程度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她建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一盘棋”,合理统筹资源,优化肇庆市职业院校结构布局,倡导各院校突出自身专业建设特色,优化各自专业对接产业集群的人才承载能力,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在人才培养上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组建行业专家委员会,定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进行评估,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公办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推动不同学段的职业教育实现学历与专业双贯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肇庆市“主导+特色”产业群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支撑。
谭国新委员表示,全省正打造“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版权退出—股权退出—循环发展”项目招商引资闭环,建议肇庆加强国资赋能产业招商,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将资本招商理念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创新全过程,发挥国企在政策、资产、利率、信用等方面的融资优势,发挥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整合社会资本、专业机构等资源,实现投招一体联动招商,更深层次地动员国资国企服务全市招商工作,促进招商引资与国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
以工业思维推动林业、中医药产业发展
陈安委员表示,肇庆林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五,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全省排名第一,但第二、三产业产值排名相对靠后,林业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突出。陈安建议制定肇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形成系列政策系统,摸清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参考外地经验,提出针对性对策,推进我市林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如广西制定了《广西万亿林业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建议进一步关注林业碳汇的政策变化,如广宁已完成109个林业碳汇备案,预计可带来2000多万元的经济收益,实现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
许冰委员是澳门执业大律师,她介绍,澳门正利用自身所长,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推动中国产品进入更多葡语国家,当前效果显著。肇庆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如肉桂、春砂仁、巴戟天、广佛手等,但面临着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不足、企业缺位、研发能力不强等诸多难题。对此,她建议肇庆加深同澳门合作,推动肇澳两地对外贸易政策和优惠措施的信息共享,依托澳门现有的海外市场,助推肇庆中药材走出去。同时,肇澳两地企业和商会要加强交流,合力创造商机,以中药产业为例,澳门拥有一批中药产业协会和企业,在研发创新、对外销售上颇具经验,肇庆可以积极对接,寻找双方合作空间,从而促进本地中药产业发展。此外,肇庆可以依托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借鉴先进技术,不断延伸南药等产品产业链,逐步研发出肇庆特色的中成药系列产品,把中成药打造成助推肇庆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内外联动,助推“百千万工程”
来自鼎湖的胡颖委员认为,沙浦镇在创建中国农业公园方面虽有初步成效,但与国家标准还有差距,在现代农业、文旅方面还需要做更多思考。胡颖建议,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链,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区、生态农庄观光区、红色农运研学区、网红景点打卡区。用好沙浦的生态资源,建设城市绿洲,把户外休闲、生态康养、农耕体验等新兴业态串珠成链,并依托民俗文化特色资源,辐射其他村落,推动山、水、城、文深度融合。抓住消费回暖的契机,围绕消费需求,推出音乐节、丰收节、嘉年华等特色活动,打造独有文旅IP品牌,讲好沙浦故事,持续提升沙浦的知名度、文化认同度。
陈正汉委员表示,肇庆“百千万工程”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陈正汉建议肇庆依托山水自然资源,迁移大湾区优质城市人口,例如在广州或佛山寻找100个社区和肇庆100个美丽乡村结对共建,倡导“美好生活下乡来,健康产品进城去”的绿色生活方式,以此影响更多城市社区反哺乡村,拉动城市居民到乡村消费,使肇庆的美丽乡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和第二故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