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映霖 通讯员 臧路晴
近日,省委改革办评选出2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肇庆市构建信用村‘整村授信+’赋能集体经济发展”入选金融赋能案例名单,四会市创新设立全省首个涉农银行“信用联盟”的经验做法作为其中一种模式得到推广。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会市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部署,以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持续抓好金融要素保障,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注入强劲动能。
成立“信用联盟”,建设信用体系
近年来,四会市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银行、泰隆村镇银行等4家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全省首个涉农银行“信用联盟”,全面推进信用村“整村授信”工作,不断完善创建标准、优化创建流程、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联盟成员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着力整合金融资源,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农村信用体系,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为高质量发展释放空间潜能。截至目前,已有9家银行参与“信用联盟”。
四会建立起“信用联盟”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联盟工作,明确联盟成员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信用共建的工作原则,形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合力。2023年,联盟成员培养和输送143名“金融副书记”下沉镇、村(社区),充分发挥青年团干、金融从业人员、特聘调解员、青年志愿者职能,将金融知识融入乡村振兴工作,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提高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对镇、村(社区)和涉农主体的覆盖面。
信用评定互认,资源信息共享
据悉,“信用联盟”成立以来,联盟成员按照“三个统一”标准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评定工作,对辖区行政村开展划分评定;依托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农融通”平台,实现及时更新和共享7.1万户农户、53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统一设计“信用联盟”徽标和信用村牌匾,在已评定为信用村的村委会挂牌,进一步规范开展信用村“整村授信”工作。
同时,联盟成员间签订信用评定公约,明确信用评定结果在联盟成员间互认,解决信息孤岛和信用重复建设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赋能增效。目前,四会市共计55个村(居)委会纳入“信用联盟”挂牌信用村。
此外,联盟成员还积极发挥财政贴息政策与金融的合力作用,同时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和信贷政策指导,加大涉农贷款投放,降低涉农主体融资成本,目前在信用村互认的基础上对12个信用村“整村授信”1.43亿元,发放贷款4439万元。
2023年7月,江谷镇新屋村(水产养殖专业村)、竹寨村(三角梅种植专业村)正式挂牌为信用村。与此同时,四会市涉农银行“信用联盟”代表向两个信用村“整村授信”各3000万元,向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00万元,向6个信用村信用农户授信225万元,推动该镇农业产业发展。
创新服务产品,灌注金融活水
一直以来,四会市始终突出政府引导和政策性定位,大力开展“党建+金融+担保+信用”新模式,扎扎实实把“百千万工程”相关金融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帮助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联盟成员在威整镇创新以“信用+驻镇帮镇扶村资金贴息+再贷款支持”模式发放“振兴贷”258万元,在罗源镇试点以“信用+乡村振兴基金贴息”模式发放“乡村振兴人人贷”232万元,在四会9个乡镇街道落地“党建+金融+信用”共建项目并发放信用户贷款3.5亿元,有力支持四会兰花、葡萄等特色农业发展,使信用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硬通货”。
此外,在信用村评定指标上,四会市先行先试,创新增设“绿色发展”相关指标,对农村清洁卫生、绿化美化、禽畜圈养、有机种养、光伏养殖、经营项目等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进行赋分,目前共评定绿色信用村6个,发放“绿色鱼塘贷”“绿色家园贷”300万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