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谢江涛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近日,肇庆召开全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场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乡村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对《关于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作了说明,面向全市勾勒出“13331”乡村治理工作新蓝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这种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智慧化支撑相协同,清单制、积分制、联防制齐推进,以“百镇千村”乡村治理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的乡村治理体系,正是肇庆在全面振兴乡村新征程上,探索出的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强基固本,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引领作用发挥得好,哪个地方就会发展得更好。
肇庆强化大抓基层、强基固本的鲜明导向,将持续建强镇村组三级党建网络,其中在镇街党建方面,继续优化镇街“四大中心”建设,进一步扩权强镇,让镇街既有权办事、有责办事,又有人办事、有能力办事;在村党建方面,争取在2025年底前,打造“五星级党支部”300个左右,健全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储”全链条管理,培育更多“头雁”“领头羊”;围绕村民小组党建,因地制宜推进村民小组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全面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
党建联建共建是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比如,肇庆在建设“粤桂睦邻廊道”过程中,建立起县镇村三级党建联席会议协商机制,由接壤地区县镇村党组书记轮流担任联席会议主席,及时协商解决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矛盾纠纷等事项。接下来,肇庆将以“邻里先锋”“睦邻廊道”等党建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各领域党组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联建共建,打造更多党建“同心圆”、治理“共同体”,以党建融合推动治理融合。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肇庆结合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深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扑下身子、主动靠前,拿出真招实招硬招办一些顺民心的好事、得民心的实事、暖民心的难事,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走深走实,充分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用活“333”,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有36个自然村,平时矛盾纠纷多、治理难度大,为此社区邀请了平均年龄63.7岁的老党员、老战士、老医生等组成“红色和事佬”队伍,轮流值班调解、收集社情民意。去年以来,55名“红色和事佬”成功化解群众矛盾150余宗,取得了良好的自治成效。
“红色和事佬”这一创新举措是肇庆持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有力佐证。当前,肇庆正大力推行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三治”融合,充分发挥“1+1+1>3”作用,加快打造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格局。
——围绕激活乡村“自治”内生动能,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用好“一约一会一室”,创新丰富乡村议事协商机制,让村里的事情村民商量着办,着力解决“干部在干、群众在看”问题。
——围绕增强乡村“法治”保障功能,全面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常态化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强化乡村法律服务供给,推动执法队伍力量和执法权力下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围绕涵养乡村“德治”润心动能,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通过以才兴德、以文养德、以评弘德,让德治的“春风化雨”塑造乡村治理新风尚。
除了“三治”融合,肇庆还积极撬动“三化”协同、“三制”齐推,加快构建高质高效的乡村治理格局——坚持“三化”协同,统筹各层级各领域网格化管理和网格力量配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丰富精细化服务,以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智慧化支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三制”并推,大力推行清单制、积分制、联防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切实把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纳入到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轨道,不断提高乡村治理制度化水平。
打造榜样,推动乡村治理整体提升
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抓手。肇庆坚持以创促建、示范带动,加快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创建,加强与文明镇村、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联动,着力形成具有肇庆特色的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治理样板。
目前,四会、广宁、德庆、封开已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德庆官圩镇成功创建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肇庆正对照示范村镇创建标准,加快建立健全市级、省级、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梯次培育创建体系,把工作任务清单细化至网格,打造更多特色亮点,确保2025年全市一半以上的乡镇和村(涉农社区)创建成为市级以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同时及时梳理汇总、复制推广各地创建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市乡村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