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学子“三下乡” 乡村“绘”胜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暑假期间,肇庆乡村大地迎来了“新生”。各大省内、市内高校大学生纷纷来到肇庆乡村,围绕基层党建、村情调研、学农实践、乡村绘画、非遗传承、直播带货等,以项目、体验、提升为目的,在肇庆乡野沃土上尽情挥洒青春汗水,为当地乡村振兴添彩着墨。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在肇实践的大学生,聆听他们的“暑期收获”。

西江日报记者夏紫怡

暑假期间,肇庆乡村大地迎来了“新生”。各大省内、市内高校大学生纷纷来到肇庆乡村,围绕基层党建、村情调研、学农实践、乡村绘画、非遗传承、直播带货等,以项目、体验、提升为目的,在肇庆乡野沃土上尽情挥洒青春汗水,为当地乡村振兴添彩着墨。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在肇实践的大学生,聆听他们的“暑期收获”。

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学生史梓健:挖掘竹编文化,讲好“黄田”故事

史梓健体验西岸村竹编工艺。

史梓健体验西岸村竹编工艺。受访者供图

“深入田间地头,看一看,竭力帮,认真学”,是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小旅进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长史梓健,到四会黄田镇西岸村的初衷和目的。7月上旬,在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中,史梓健和服务队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竹编文化,拍摄民俗宣传片等,凝练出西岸村“藏于深闺”的古朴和魅力。

“通过数天的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西岸村有将近100余人从事种竹和竹编工作,竹编作品包括各种家居用品、日常工具和工艺品,如竹篮、漏斗、扇子等。”令史梓健觉得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需求变化,西岸村的竹编工艺逐渐衰落。此情此景,一股传承历史的使命感在史梓健心中油然而生。

说干就干。史梓健和队员们利用视频形式,细心记录“西岸竹编”的历史内涵。选竹、开竹、破篾、编制……一道道细致入微的工序下,精美的竹篮诞生了。在录制现场,老婆婆灵巧熟练的编织过程,让史梓健与队员们大为惊呼,不知不觉间,他们也主动参与其中,感受传统竹编的古老智慧。

经过精心打磨,《纵横西岸间》《西岸竹编》《境影黄田乡》等系列宣传片成功出炉,将西岸村独特的竹编文化,黄田镇丰富的民俗特色等逐一呈现,部分被中华网、四会共青团、四会发布、广州华商学院共青团、今日头条等广泛报道。

史梓健笑道:“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乡村振兴,向全国各地展示黄田镇的美丽和发展,是我们作为乡村新媒人的努力和收获。”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林倩敏:走街串巷做调研,丰富德庆文创新产品

林倩敏带领队员们回顾光裕堂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故事,发掘德庆文旅内涵。

林倩敏带领队员们回顾光裕堂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故事,发掘德庆文旅内涵。受访者供图

行走在文化故里,探寻文旅发展策略;深入镇村基层,宣传国家政策;体验非遗文化,感悟工匠精神……7月6日至12日,在短短数日的社会实践中,肇庆学院德庆县“千年端溪,融文兴旅”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行程满满。作为队长,来自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林倩敏同样收获颇丰。

历史悠久的德庆学宫、风光秀美的香山森林公园、美名远扬的三元塔……带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以德庆县为例”调研项目,林倩敏和队员们走街串巷,无时无刻不感叹:无数的文化瑰宝散落在德庆乡村大地上,如何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让其揭开面纱、走向大众?在深入基层走访后,他们找到了解题思路:打造文创产品,丰富文旅业态,放大IP、扩大传播是关键。

“在了解德庆古建筑特点和本土特色文化内涵后,我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打造了‘德庆IP’品牌。”林倩敏介绍,其间,他们设计了“趣”游德庆系列文创16类,包含IP形象、旅游Logo、地图、明信片、日历、海报、表情包、礼品袋、纸杯、徽章等。

“如IP形象‘德德’,考虑到德庆为龙母故乡,我们选择以龙头套的小孩为主要形象,其上衣结合了传统服饰的交领和龙鳞元素,中间的蓝色腰带又寓意着孕育德庆的西江。”林倩敏和实践团队员们认为,在尊重乡村原有特色基础上,融入乡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升华,打造出具有个性特征的乡村文创产品,才能推动德庆文旅产业“个性化发展”。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商学院学生卓盈丹: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助农“燃”起来

卓盈丹(戴帽者)在与团队开展助农直播带货。

卓盈丹(戴帽者)在与团队开展助农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新进来的朋友们看这里,我们怀集冷坑镇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所种植和加工的花生不仅品相上乘,且绿色健康……”灯光下,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电商物流一体化共同富裕道路发展”实践团助农直播实践队成员变身主播,为网友详细推介怀集冷坑镇花生产品,吸引了许多网友在线观看和购买。

直播中,实践团成员分工明确,主播忙着和网友热情互动,管控后台的卓盈丹则时刻关注着粉丝活跃度,直播数据等,同时针对大家所关心的如何下单、花生好不好吃等问题,协助主播一一作答。

然而,为了这一次“首播”,卓盈丹和实践团的队员们可谓“下足了功夫”。为熟知产品,在实践初期,卓盈丹便和队员们一起,先后到花生种植基地、加工厂等实地走访,以求全面了解花生加工生产全过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种植条件十分优越,种植花生的水源来自三坑水库,水质优良。采摘回来的花生经过初筛后,用机器冲洗杂质,随后倒入锅炉,按比例依次加入纯净水、食用盐、八角、桂皮、甘草等材料,高温蒸煮30分钟后,再经24小时低温烘干,最后才进行二次人工挑选,按质按量分袋密封。”有了前期充分的了解,卓盈丹和团队开始编写直播话术,设计页面,逐一分工。

“用户刷到直播页面的前5秒十分关键,这也是抓住流量的重要节点。”为此,卓盈丹想到了通过插入剧本等手段,留住网友,提高直播的关注度。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花生加工企业线上销售量,卓盈丹与团队还帮助企业优化线上页面,完善商品主图,让消费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冷坑花生的加工手艺、营养价值、生长环境等产品优势,为农产品畅销发挥青春力量。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