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题: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新华社记者

漫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评弹声声婉转雅致、余韵悠长,苏绣、宋锦、缂丝、苏扇等非遗匠心独具;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以及顾颉刚等名人故居,共同构成“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6月中旬启动的“平江九巷”城市更新项目及“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正在推进中。“居民、游客将可在此沉浸式体验‘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说。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后,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不久前亮相山东博物馆。展览展出了8省31处遗址的335件(套)文物,通过聚焦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诞生的关键阶段、重点地域,增进公众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国家文物局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联合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进莫高窟、应县木塔、大足石刻等保护利用,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与网信部门联合开展“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推进与柬埔寨、尼泊尔等国的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7月下旬,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非遗展演暨梅州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在广州等地举行,精彩的非遗表演令与会者印象深刻。

“我们持续加强对梅州客家非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促进客家文化传播。”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张灼明表示,当地日前启动首届梅州客家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希望通过促进非遗活化、转化,为梅州文化强市建设注入生机活力。

“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活动青海、西藏长江源头段探访7月下旬启动;屈原文化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如期开工;长江读书节、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陆续开展……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湖北加紧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说,一系列活动让长江文化深入走进百姓的生产生活,让人们更深刻感受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暑假期间,安徽祁门的中国祁红科技博览园免费向学生开放,充满好奇的青少年在这里了解有关祁门红茶生产、科研的故事,感受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过去一个多月,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祁门红茶协会会长王昶一直忙着联系科研机构商谈合作。“我们希望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以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产品赓续古老技艺。”王昶说。

在内蒙古自治区,一年一度的乌兰牧骑月7月下旬落下帷幕。活动期间,乌兰牧骑总行程达11600余公里,集中开展演出、宣传宣讲2100余场次,惠及各族群众180余万人次,进一步丰富了基层文化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邢力莉介绍,乌兰牧骑自7月份起,将开展为期3年的万村行活动,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一万个嘎查、村创作演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7月20日至8月5日,以“舞动梦想 和美丝路”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精彩举行,来自亚洲、欧洲、非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艺术家会聚天山脚下。

“透过舞蹈节这扇窗,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开放、美好的新疆,也切身感受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气派。”中国文联副主席、新疆舞蹈家协会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说,我们正加快完善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机制,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努力创造新文化,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从深化理论研究、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文明文化成果转化、加强文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设立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推出一批具有理论高度、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精品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出版发布“理解中国”丛书、“中国制度”研究丛书多语种版本,组织编撰首部关于文明文化主题的综合性研究报告《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更好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文化力量、精神力量。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