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湖区永安镇歧洲村复耕复种的连片农田。
文/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戴罗杰
图/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近年来,为大力盘活撂荒地资源,让“沉睡”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肇庆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引进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村委托管、社会化服务、党建引领、自行复耕等模式,持续推进复耕复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全市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6.47万亩,完成率100%。我市各地在整治撂荒地方面又有什么经验?记者进行了走访。
引进农业经营主体统一耕种
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连片面积较大、缺乏劳动力耕作的撂荒耕地打包流转,是我市撂荒地整治行动的有效举措之一。
4月19日,记者驱车驶进鼎湖区永安镇歧洲村,连片农田间,绿油油的稻苗随风摇曳,多名农民正忙着补秧苗以及清理田基杂草。
“村里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大部分农田因无人耕种,田间地头长满了杂草。”歧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辉佳告诉记者,经过前期摸排,该村可复耕撂荒地150多亩。如何在促进撂荒地复耕复种之余,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带动村整体经济效益,成为歧洲村委会致力探索的问题。经过多番调研和讨论,该村决定将土地统一流转,承包给本村的农业经营主体周玉辉。
“目前,我承包了村里129亩撂荒地,用于种植水稻,每亩租金500元。”周玉辉说,为高质量复耕,他购置了现代化耕种器械,并优先聘请本村村民参与农田管理和劳作,每年总人工支出约10万元,既让撂荒地得到有效利用,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该模式的带动下,歧洲村乃至永安镇其他农户亦纷纷加入复耕复种行列。截至目前,永安镇共盘活了约427亩撂荒地,不少村民一边收着土地的租金,一边在田里务工,收入随之增加。
封开县长安镇亦通过开展“万亩土地流转”项目,引进专业公司合作,将撂荒地与周边耕地一起打包流转,成功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

高要区回龙镇大田塱村党员“认耕认种”示范基地土豆迎来丰收。
党建引领,撂荒地变“责任田”
为加速撂荒地整治,肇庆不少镇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撂荒地变为党员干部“责任田”,推动复耕复种。
走进高要区回龙镇大田塱村党员“认耕认种”示范基地,近10亩番薯及土豆迎来丰收,工人们正忙着挖薯、去土、装桶、搬运。而一旁的地里,也刚种上了西瓜、水稻、玉米,一片生机盎然。
“为破解种地收益低、撂荒地多等难题,我们村委会整合了村里近60亩撂荒地,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发包给由村干部带头成立的心田合作社,面向社会团体、单位、企业党员干部认耕认种。”大田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冠新介绍,为实现撂荒地有效利用,该村创新推出“一分田”认耕认种活动,按照不同种植项目将土地进行划分,由党员干部带头认种,费用为每分田每半年300元。认种者可自行管理、耕种,体验农耕乐趣,也可交由合作社进行全过程托管,收成归认种者。
大田塱村“认耕认种”示范基地得到了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很快,近60亩撂荒地全部被认领,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的双增收。而该模式的成功实施,让村里其他农户看到了商机,踊跃承包土地进行耕种,全面盘活了村里近200亩撂荒地。
通过党建引领推动撂荒地整治的,还有广宁县江屯镇。据悉,该镇可复耕撂荒地1382亩。为确保整治成效,该镇创新建立“书记田”“镇长田”“村支书田”等等,由镇委书记、镇长、村支书带头认领包办撂荒地,大大带动了农民复耕复种积极性。
为全面盘活撂荒地,推动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始终坚持“宜稻则稻、宜粮则粮”原则,全力推进撂荒地整治。
据了解,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发布《肇庆市撂荒耕地整治攻坚行动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撂荒地整治。同时,我市各地还实施了奖补方案,累计投入县、镇、村级资金达4626.37万元,多形式推动耕地抛荒撂荒整治。
为建立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我市还不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化培育,大力推行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扶持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粮食、蔬菜和水果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户开展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充分调动农民和经营主体复耕复种积极性。
在多举措的助力下,我市复耕复种工作成效显著。据2021年核查结果,肇庆可复耕撂荒地6.47万亩,截至目前,已全部复耕复种。其中,复种水稻1.48万亩,其他粮食1.58万亩,其他作物3.41万亩。涉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0家,创造净利润超55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