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城文阁。 李世昌 摄

怀城文阁(局部)图。 怀集发布提供

夜幕下的怀城文阁。 李世昌 摄
塔山脚下,绥江河畔,屹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老建筑——怀城文阁又名文昌阁、文昌书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于天启元年(1621年),至今具有400多年历史。
怀城文阁是一座坐东向西“塔院合一”的建筑,建筑风格实属岭南地区罕见。院围建在前,塔矗立于后。文昌书院占地面积430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石门框,面阔三开间,两进两廊,建有北门、庭院、正堂、厢房,属中国传统式的四合院建筑,山门两侧有观阙、楹桂、石鼓;进入山门是一道木影壁,其后是天井(前院),正面石壁上嵌有太极八卦、洛书、河图,天井内置有香炉等物件,前院立有约3米高的孔子塑像;穿过左右两侧廊道,登几级石阶后到达正堂和两侧厢房;绕过正堂后门雕刻着精彩别致图案的木雕屏风,即抵后院。文昌塔从后院正中位置拔地而起,塔高25米,共有五层,塔体呈六角形。塔墙厚53厘米,门口宽内为1.l米,外l.11米,高2.9米,门侧墙厚66厘米;六个墙角内长均为3.15米,外长3.9米。正门上方书“梯云”,二至五层正面窗额上依次书“得禄”“桂籍”“参天”“文阁”字样。每层均建有瓦檐,檐下面都描绘着各式各样的图案,还雕有莲花瓣,以装饰塔身。塔内绘有钟馗、仙女等图画。塔顶似圆锥式,瓦脊坡度基本上是垂直向下延伸,顶部铁杆上安装有葫芦状的瓷塔刹。塔顶六个角都装有“翘手”(卷草),工艺较为精巧,使文昌塔显得雄伟壮观。书院的左、右、后均有围墙,两侧房子的分布为:右边是厨房,左边是柴屋、餐厅和阁内工作人员的卧室。当时左右两壁还嵌有碑刻,主要记载重修怀集文昌书院的情况和绅士乡民捐款名单。
塔体直插云天,似文星拱照之巨笔,如镇守河道之大将。据说,建塔宗旨是镇锁一县河流倾泻,为兴人才而聚财气,寓怀集人才辈出,繁荣昌盛之意。据传,建造文昌书院的缘由还有些神奇色彩。有一次发洪水,一段沉积河底千年的精美古木被冲上了沙滩,先前一渔夫托梦,有神仙告诉他:“此木沉数百年,现是逢吉出现,可有大用,不能再弃之。”简而言之,这乃天赐良材也,怀集将会人才辈出。于是各方生员纷纷捐钱请求建阁。明万历47年,时任怀集县令谢君惠应允民众请求倡建文昌书院。
怀城文昌书院与别处的文昌类古塔不同,它不仅仅是古人用以镇塞水口的风水产物,同时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书院。在广东,这种融两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书院已很罕见,许多人都说这是最能代表怀集的建筑之一,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怀集有明伦、文昌、南溪、怀原共四大书院,其中,文昌书院为怀集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据《怀集县志》记载,全县共考取进士5人、举人105人,贡士358人。
文昌书院,历经近400载沧桑,是先辈留下的一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期间,分别在清顺治十四年、康熙三十年、同治四年、光绪二十六年、民国十五年、1991和2003年进行了7次不同程度的修缮。由此可见,该书院在历代怀集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2003年的重修,对塔顶及书院部分梁、柱、二进瓦面进行维修,在怀集文昌书院内新添楹联、金榜。新挂公德名言共二十四字;用大理石篆刻怀集县历代进士、举人、贡生芳名和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前三名金榜,为书院增添不少文化气息。
如今,文昌书院既是一个历史印记,也是一个德育、廉政教育基地。文昌书院在2004年重修完毕后,重新向民众开放,作为古代文人读书成材的地方,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激励着当代的学子们勤奋学习,回报社会。同时,在书院内也有清代黄维清荐贤的故事和梁松冈为官清廉的故事等,对广大乡民颇有教育意义。该文阁先后被命名为怀集县青少年立志成才教育基地和怀集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08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农历二月初三日为“文昌诞”,每年怀集县博物馆联合县内各小学在诞日举行开笔礼,组织小学一年级学生到文昌书院了解怀集历史文化和文昌文化。在古老的文昌书院举办开笔礼这种古老的仪式,不仅能让历史文物在现代生活中迸发创新活力,还能让更多小学生传习国学经典中的道德价值,进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一代代新人茁壮成长。
怀城文阁,饱经风雨,见证岁月,向世人展示着崇文尚德、勤廉守节的精神魅力,也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每天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或品鉴历史建筑艺术,或品读先贤名人故事,或上香祈福敬仰孔子,或接受清廉文化的洗礼……
高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