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州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拍摄记录采石艺人开柳、筛选分类等系列步骤。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陈言敏
近日,肇庆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非遗代表性项目,对赓续城市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如何被发现的?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这次端州石工采石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一步完善了肇庆端砚文化发展脉络,深化其历史、人文、艺术等价值内涵,意义非凡。”端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陆文红介绍。
这一技艺的挖掘整理,源于一次省级非遗专家组到端州考察。“2019年,我们邀请省非遗专家组到端州,指导‘伍丁诞’民俗文化活动挖掘保护工作。其间,专家陈忠烈老师提出,端州石工采石历史悠久,可以将其整理申报成非遗项目。中心非常重视,立即开展了相关工作。”陆文红告诉记者,中心5人团队分工合作,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历史文献,并深入黄岗街道宾日村、东禺村、白石村、泰宁村等村探访采石老艺人,通过笔录、拍照、拍摄视频等方式,全方位记录这一珍贵技艺。
“不少老一辈的采石艺人已经过世,这给我们挖掘整理造成了一定难度。”中心副主任欧蔚贤说,最终找到了杨五全、杨志明等有四代以上家族传承的采石艺人进行讲述记录。“端州石工采石技艺有备工具、找石源、清岩路、开坑、找石脉、下凿、开柳等多个步骤。我们跟随这些采石艺人爬山涉水,到北岭山的宋坑遗址实地还原这些流程步骤,全程做好录像记录。”欧蔚贤说道。
在这次公布的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饮食类传统技艺项目中的西江河鲜烹饪技艺引人注目。西江河鲜种类多、味道鲜美,乾隆元年,官府出台政策鼓励渔民捕鱼。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发展,高要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江河鲜烹饪文化。
“西江河鲜烹饪技艺项目的挖掘整理,立足点是保护发展高要饮食特色文化,助力高要推进‘旅游+’行动和乡村振兴,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高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凤玲对记者说道。
申报成为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增强美食文化内涵的途径之一。为做好西江河鲜烹饪技艺传承,2021年底,非遗工作组多方查阅资料和搜寻实物,到禄步、小湘、大湾、金利等西江沿岸镇街走访水上人家、餐饮老店经营者、厨师,以录音、笔录、拍摄等方式记录西江河鲜捕捞、食材准备、配料、烹煮、菜谱、食肆经营等多个环节步骤。
“我们寻找的都是有三代以上家族传承的水上人家,酒楼食肆经营至少10年以上。”苏凤玲说,走访工作持续了约半年时间。随后,团队将高要河鲜饮食文化调查资料总结归纳,提炼精髓,并最终成功将西江河鲜烹饪技艺申报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苏凤玲说:“从事高要西江河鲜产业的人员不少。有了非遗文化品牌加持,文化内涵得到提升,有助高要河鲜走出肇庆,让旅游、非遗深度融合,推动肇庆、高要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相互助力、促进的好例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