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罗敬盛
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文明殡葬新风兴起,以树代墓、线上祭祀、代客祭扫等逐渐成为清明祭祀热词。记者了解到,为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肇庆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革除丧葬陋俗,弘扬殡葬新风尚,得到不少市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从2011年我市开展绿色生态葬至今,已有157位先人长眠在公益生态树葬区,46位先人选择魂归大海。
早在2011年,我市就大力推行骨灰树葬、草坪葬、海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市民政局介绍,我市每年定期举行树(草坪)葬、海葬等绿色生态葬活动,每年约有20份骨灰参加海葬、树葬,超过2000份骨灰选择寄存或在节地生态型墓位安葬。目前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中心区达到70%、山区县达到50%以上。
为鼓励引导市民群众选择绿色生态葬,我市为采取节地生态葬式葬法的逝者家庭免费提供安葬服务,符合条件的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补。同时,我市每年利用清明节、重阳节等节点,多形式宣传殡葬政策法规、殡葬改革成果和先进典型案例,广泛宣传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居家追思、代客祭扫等便民、智能服务方式;开展以追思先贤、生命教育等为主题的祭扫活动,把祭扫活动与传播清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通过推行植树绿化、踏青遥寄、经典诵读的方式来缅怀先人,丰富清明节日的内涵。各殡葬服务机构也大力推行无烟祭扫、灵牌位祭扫、鲜花换纸钱、鲜花换鞭炮等祭扫活动,推广节地生态葬法,弘扬厚养薄葬理念,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根据肇庆市殡葬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我市将进一步推广绿色生态葬,推广使用可降解安葬(放)用品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不设硬质墓穴和墓碑。在人口密集区推行以楼、廊、堂、塔、墙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体安葬方式,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不断提高奖补标准。
在加快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将推行墓位节地化、墓碑小型化、墓区园林化,新建公益性公墓和现有公益性公墓新建墓位(穴)全面推广使用卧碑;采取林地草地复合利用、竖碑改卧碑、全面融入自然的方式,建设公益性公墓和改造历史形成的乱坟岗,实现“见林见绿不见墓”、墓园变公园,避免墓地石头化、水泥化、硬体化。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镇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新建公墓和现有公墓中新开发墓区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100%。到2025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7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