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利村“甜心石榴”园,村民挑走刚采摘的石榴。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黄瑛居 喻旗南 张泽国 张婉燕
2022年以来,封开县江口街道党工委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振兴根基,辖区的10个行政村年度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了10万元大关,在实现富民兴村的同时,也进一步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依靠党建引领 四方吸纳“新农人”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人才。“江口街道党工委以市、县组织部门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为基础,积极发挥村两委‘头雁效应’,鼓励各村党组织的‘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江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韦尚表示,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以党建引领,认真落实县委组织部“吸纳归雁人才”计划和鼓励壮大集体经济的号召,以人才为抓手,培优建强一支真正懂经济、懂产业、懂管理的村两委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该街道通过开展人才驿站建设,培养新农人、吸引人才返乡,为人才搭台子、找路子,建立村级党员能人、大学生、种植养殖大户、退役军人等人才台账。目前,江口街道已经吸纳了一批市、县知名的“新农人”代表,如“竹荪王子”陈嘉龙及其团队、“电商达人”伍幸辉、“番薯西施”黎颖钧等。
群众也依靠特色产业项目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增收致富。以“竹荪王子”陈嘉龙的种植基地为例,在市、县、街道三级党委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短短3年基地的种植规模就达到440亩,带动农户150多人,帮助农户年人均增收2万元。
盘活闲置耕地 确保粮食安全
江口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如今全街道10个行政村共完成了撂荒地整治约800亩,完成率达133%。
该负责人表示,街道党工委按照县委争当“零撂荒地”示范镇(街)的目标要求,打出了一套撂荒地整治“组合拳”。如探索创新“四级田长”制度,即每块撂荒地由街道党工委书记、驻村班子、村党支部书记、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分级担任“田长”,明确各级“田长”的工作职责,形成“四级田长”齐抓撂荒地整治的强大合力。依据撂荒地类别,坚持“因田施策”,制定好每块撂荒地的具体整治工作方案,多方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清理荒草杂木,全力改善耕作条件等。
江口街道还在治理荒地和转变村民观念上“双管齐下”,一边整治撂荒地,一边积极向群众宣传动员,解释保护耕地以及流转奖补的相关政策。同时,以“产业兴村”的理念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共赢发展,因地制宜打造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基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农文旅结合 发展特色产业
在江口街道的扶来村,有一片占地面积约2万多亩的国有林场,近年来因效益不佳,林场经营举步维艰。江口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将这一原本陷入经营困境的林场重新整修、完善后,融入文旅元素,打造成了六角泉森林康养基地,使国有旧林场焕发出了新活力,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一个康养基地。
“六角泉森林康养基地成了贺江碧道画廊景区的一个新亮点。不仅为扶来村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而且还为该村年集体经济创收10多万元。这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事例。”驻封开县江口街道扶来村工作组长饶慧洁说。
江口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台洞村委会励志新村手握丰富的竹林资源,村党组织紧紧抓住竹荪种植项目,扶持企业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了以“产业观光”为主题的贺江碧道体验段,形成了“党支部+创业团队+菌种厂+农户”的产业发展基地和一条集“种植加工+农业观光+品牌餐饮+线上线下销售+种植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仅仅种植竹荪这一项目,台洞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就有18万元,不仅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的目标任务,还累计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就业和增收致富。”台洞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江口街道的胜利村,镇村干部也结合本村的区位、交通、气候以及产业基础,积极联系果树专家,利用四季番石榴可以一边开花一边结果的特点,打造农旅融合的“甜心石榴”采摘园,四季可供游客采摘,并探索出了“土地流转—种植加工—观光采摘—直播带货”的新模式。花塘村则以租赁土地的方式引进了一批文旅项目,旅游收入直接与村集体收入挂钩,各自然村利用旅游收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直接参与景区管理,在家门口摆起小摊贩卖农产品,也实现了富民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