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通讯员 黄小凤
秋风徐徐,水稻轻舞。在四会市威整镇,连片的稻田尽显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画面。近日,记者获悉,威整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延伸“党建+重点项目”触角,树牢“阵地跟着项目走,党旗飘在田埂上”理念,党员群众齐心协力,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844.5亩垦造水田的租地、秧苗栽插等工作,为村民增收、乡镇储粮绘就新图景。
党建引领
网格化、精准化推进项目
据了解,位于威整镇的垦造水田项目属于肇庆市第一批市县联合垦造水田项目,于今年6月初全面开工,立项总面积986亩,总投资额8706.24万元。威整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紧围绕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年内完成”的目标,加速推进垦造水田项目。一方面,威整镇村党员干部带头实地调查田地、听民意,将第一批986亩垦造水田指标划分到南龙村、西坑村、大洲村和威整村,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机能进、树成行”规划蓝图。
另一方面,威整镇着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网格化、精准化开展,引导4个行政村建立一级网格,由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网格长,30个村民小组全覆盖建立二级网格,由村小组组长担任网格长。同时,把项目列入《威整镇2022年重点工作清单》,明确工作内容、牵头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推动驻村党员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扛起推进项目落地落实责任,坚持定期汇报、时间倒逼、结果说话。
党群合力 推动加快项目进程
威整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号召作用,通过树目标、树标兵、树典型,力促难点问题及时化解、群众主动配合参与、项目加速推进,形成“共推共建共赢”的共识,上下联动凝聚合力。一方面加强宣传,充分运用村广播和微信群等媒介广泛宣传,并针对少数思想未做通的村民,成立工作攻坚小组,进村入户做好政策宣传和答疑解惑工作,以点带面打消群众的畏难顾虑。另一方面,威整镇还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召开村民大会,学习省市典型案例描蓝图,增强项目落地见效信心,群策群力研究存在困难,着力解决土地权属纠纷、插花田分界等问题,推动项目有序建设。
威整镇还从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口,以西坑村为示范点,完善了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破解了土地撂荒无人耕种无收益难题,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增强项目认同感,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主动性。据悉,8月初威整镇已全面完成青苗及地上附着物清点、土地租赁协议签订和施工场地交付。
党员带头
发挥“先锋”作用做好服务
威整镇、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组建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化身“服务员”“监督员”“推广员”,坚持多跑点路、多花点时间、多一点耐心“三多原则”,深入网格,主动协调化解推进中的问题,推进项目建成见效。
党员干部主动化身“服务员”,积极协调水利、自然资源部门研究引水工程,破除因地区干旱农作物缺水的不良因素;化身志愿者,上下班高峰期到施工路段疏导交通,并与建设方沟通调整施工时间,减少施工对群众影响。同时,威整镇还积极在公开栏主动公开监督举报方式,接受党员、群众监督,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就近优势,提高哨点监测敏感度,深入走访项目施工现场开展工程质量监督,保障质量过关过硬。另外,威整镇通过党员干部宣传推广垦造水田良好效益,带动各村加快开展县级垦造水田、土地流转工作,提高村集体收入,把垦造水田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促进威整镇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发展。
据悉,垦造水田项目预计为威整镇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实现每年为村民增加80多万元租金收入,并为威整镇增加180多万斤水稻产量,牢牢守住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