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湖村广利宫(回龙祖庙)。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黄有剑
8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在北京联合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活动。入选“中国古村落”近5年、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高要区回龙镇澄湖村的保护情况如何?又有何经验?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高颜值的澄湖古村
“澄湖村的传统民居建筑有700多间,主要位于澄湖村中心位置,占地约300亩。”8月31日下午,在澄湖村委会办公楼二楼的村史展览室,前任村干部苏巨华这样告诉记者。
目前,澄湖村保留较为完好的祠堂有6座、门楼20座、祖堂26座、学堂私塾2间、碉楼14座、小洋楼37幢。这些古建筑风格各有千秋,个个拥有“高颜值”和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学术、科研等保护利用价值。
在苏巨华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探访了广利宫。走进广利宫,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古老的青砖、墙面,斑驳的门锁,屋顶的浮雕,都在诉说着历史。
广利宫也叫回龙祖庙,始建于300多年前,由村民集资兴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利宫的红木被拆掉用作插秧工具,后村民重新修缮,使广利宫顺利保存下来。
碉楼也是澄湖村一大特色建筑。其中,邓甲楼为该村的代表性碉楼。邓甲楼建于1905年,共有5层,占地500多平方米。记者沿着布满灰尘的旧木阶梯拾级而上,到达邓甲楼主楼楼顶。放眼望去,整个澄湖古村的景色尽收眼底。一幅蕴含广府水乡、岭南村落文化的古村落画卷,徐徐展开在记者眼前。
古楼遗风远,故事永流传。100多年前,村民邓甲用自己在澳洲的经商所得,回乡修建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碉楼。后来,邓甲的儿子邓慕周获赠孙中山题字的“见义勇为”牌匾。
也正是这块牌匾,让邓甲楼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幸免于难。邓甲楼还一度成为当地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
古建筑承载乡土文化
年轻时曾在北京开出租车,后来回到澄湖村当过党支部书记的苏巨华,深知乡土文化对一个人的牵绊。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这些传统建筑就是村里人的乡愁。”苏巨华感叹道,古建筑不仅承载着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还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直以来,澄湖村民对村里的古屋都非常注重保护。婚丧嫁娶上香、祈福时,村民都会到祖堂、祠堂、庙宇进行。这样的习俗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苏巨华表示。
“对于古建筑、传统文化,村民们都有一种敬畏之心,很少有人说要去拆掉古建筑的。就算是村民需新建房屋,大多数都是把新房子建在外围,不会影响古建筑。”澄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世强说道。
同时,肇庆及高要各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因此,多年来,澄湖村的古建筑一直保留得较为完好。
作为中国古村落,澄湖村流传有茶果节、醒狮等传统文化习俗。“我们村有8支舞狮队。每年除夕夜至大年初一零时,村里各支醒狮队会进行舞狮表演,村里处处是敲锣打鼓、放鞭炮烟花庆祝新年的场景,十分热闹。”李世强说。
每年茶果节期间,澄湖村家家户户都会煮茶果,与亲朋好友欢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村落里新生机
漫步在澄湖村的巷道里,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建筑、水井,还有大榕树和池塘,素雅宁静,悠然自得。
而崭新的停车场、小广场、娱乐设施,村道旁忙碌作业、为破损道路铺上水泥的工人,让这座古老的村庄透露出勃勃生机。800多年历史的澄湖村,正在焕发新活力。
“澄湖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进一步充分整合这些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苏巨华介绍,曾有旅游公司来澄湖村考察,希望能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后来由于疫情等原因,暂时没有进展。
离广利宫不远处,始建于清代,如今被修旧如旧的回龙书院,翰墨飘香,充满活力。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在保留书院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修缮,并将回龙镇文化站活动中心设在回龙书院内,助力文化交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振兴。
澄湖村,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村落,如今正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焕发出愈来愈多的生机。唤醒该村沉睡的老屋价值,整合古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古村不“古”,恰逢其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