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红色力量闪烁肇庆大地,看主创人员揭秘专题片《红色印记》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西江日报记者 甘婉怡 

南粤大地上,一段段红色往事描绘出百年宏伟画卷;连绵山水间,一个个红色印记闪烁城画卷上最亮的色彩。近日,由肇庆市文化馆与西江日报社联合制作的《红色印记——肇庆红色文化系列专题片》带大家重温肇庆的红色故事,重踏肇庆的红色革命遗址。该片自播出后,引来了社会各界的一众好评,掀起了一股红色文化学习热潮。

在该片长达一年的创作周期中,肇庆市文化馆、中共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的专家学者、西江日报社的拍摄团队、各县(市、区)的工作人员,以及革命烈士后代、市民群众等都积极地参与到专题片的制作中。

市文化馆多方合力 共同打造脍炙人口的红色佳作

在该片的策划初期,肇庆市文化馆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和西江日报社展开合作,全程委托西江日报社专业团队进行拍摄和后期剪辑的工作。肇庆市文化馆馆长赵金强告诉记者:“制作团队给予了我们专业且成熟的技术支持,在影片制作前期撰写出专业的剧本,后期根据实际情况一边拍摄一边对内容进行调整,最终成片质量出乎意料,我们感到十分满意,同时十分感谢制作团队的辛勤付出。”

据赵金强介绍,该专题片是一个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片中全面反映了肇庆市各县(市、区)的革命遗址和历史人物故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大家可以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我市的革命底蕴和革命先辈传承下来的红色文化。”赵金强对记者说。

据赵金强介绍,该片题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很多都是由当地保护革命遗址的工作人员和革命先辈的后人来叙述最真实的革命历史,保证了专题片的真实性。“我们在拍摄前,通过与当地文化馆进行沟通,在每个拍摄点中寻找到熟悉革命历史故事的村民和革命先烈的后代,从他们身上挖掘真实的革命故事,让一些被遗忘的故事通过我们的影片重现在观众的眼前。”赵金强对记者说。

目前,该片已在多个官方新媒体平台陆续播出,市民群众在收看后总体反映良好,接下来,市文化馆将把该系列专题片推送到省级公共文化平台,同时结合西江日报、西江网等主流媒体和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系统和数字平台,进行全方位多平台的深度推广,进一步提升该片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此外,肇庆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的专业单位,将会发动全市管理公共文化方面的工作人员,积极、深入地学习纪录片中的精髓,同时结合群众文化宣传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上作出一些主题性的设计。“在日后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将会组织一些以‘红色印记’为主题的活动,譬如专题讲座、亲子研学教育活动等等。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入推广这部片子,让红色印记扎根基层,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赵金强对记者说。

中共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当好党史“讲解员” 传播党的“好声音”

在该片的制作过程中,不少从事党史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士也积极参与进来,参加到影片的内容讲解、脚本撰写、影片审核等工作,为该片提供了丰富且专业的党史知识。

中共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工作人员郭达祥是该片的其中一位讲解员,他为影片注入了红色灵魂,讲述了党的百年历史故事。郭达祥告诉记者:“党的百年历史内容极为丰富,要当好党史‘讲解员’,传播党的‘好声音’,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唱响红色主旋律,突出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红色文化。”

身为一名党史讲解员,郭达祥希望通过他的讲解内容,使观众和读者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万众一心,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为该片制作团队的一员,郭达祥深感责任的重大,在筹备讲解内容和后期拍摄期间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红色印记》专题片通过讲述与红色革命遗址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新颖的视角、动人的讲述、高清的影像,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肇庆的革命活动,对肇庆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有幸参与这个节目的制作,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豪。”

西江日报社在拍摄中重走红色道路 在制作中重温红色故事

该片从筹备到播出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在制作过程中,西江日报社的专业制作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踩点、考察、测试,在全市的50多个红色革命遗址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拍摄的过程中,他们登过高山、溯过溪流、踏过碎石路,也走过青草地。无数个鸟鸣虫叫的清晨,无数个烈日当空的正午,无数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他们扛着摄像机,背着无人机,拿着麦克风,一步一步地重走在革命道路上,为的就是把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重现在观众眼前。

在该片的前期、中期、后期都有参与制作的西江日报记者李志斌对于该片的制作过程深有感触,他认为,红色是肇庆市的宝贵底色,作为广东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通过红色文化作品乘风化人,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在该系列专题片中,我们一共设计了12集精彩的内容,里面囊括了端州、鼎湖、高要等九个县(市、区)的红色革命遗址。

肇庆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一件趣事,在他们审核影片的过程中发现李志斌的肤色时而白皙时而黝黑,甚至觉得在他影片中身穿白衬衫黑西裤的形象跟平时穿着休闲装拍摄的形象判若两人。李志斌尴尬一笑,对记者坦言:“其实在拍摄过程中,我的身份是多面的,经常刚扛着摄像机拍完素材,转身换上一套正装,就变身成为出镜的主持人,有时候遇上酷热的天气,顶着太阳拍摄一下午,肤色马上就黑了几个度。”

“春风吹来番薯木薯种满山头,红军大哥你知不知,三岁小孩半夜问,红军大哥几时回?”在广宁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其中一位讲解员广宁县交赞村村民陈权运一边唱着他们自创的红歌,一边向摄制团队讲述老革命的故事。陈权运告诉记者,在1924年,广宁县的农民占总人口的八成,当时,农民生活艰苦,时时盼望红军早日到来,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陈权运所唱的歌曲就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迫切愿望。

据李志斌回忆,在广宁拍摄期间,从讲解员口中听到这些红色歌曲,感受到当年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拥戴,也体会到这些老村民想通过他们的力量,把这些红歌传递下去,让这些珍贵的革命故事得以流传。

“步行433级石梯登上塔山山顶,只为瞻仰烈士。”2021年6月16日,在封开拍摄期间,西江日报记者徐钊麟在顺利登上山顶,看到塔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时,发出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徐钊麟清晰记得当时的拍摄情形,“我记得刚开始走前面三分之一的路程时是比较轻松的,但6月份的天气太闷热,走到中间时已经气喘吁吁,再加之我背着沉重的摄影机,更是一边走一边冒汗,走到后面又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只能一边保护好器材一边跑上山顶,最后已经分不清身上的是汗水还是雨水了。”虽然过程艰难,但是徐钊麟坦言,珍贵的素材往往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汗水才能拍摄到,路上的艰苦将会在拍到珍贵画面那一刻一扫而空。“整理素材时,我发现共拍摄了215千兆的素材,这个工作量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徐钊麟对记者说。

当时在山脚下负责航拍工作的李志斌也碰巧用航拍镜头拍下了徐钊麟登山拍摄的画面,“摄制团队的每一位同事都在用心用情去制作好这个专题片,我们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枪向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红色故事,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未来,我们将继续制作更多的红色作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励人心,让读者可以通过我们的作品汲取无穷力量,满怀激情,奋进新征程。”李志斌对记者说。

经过了近365个昼夜的努力,12集的《红色印记——肇庆红色文化系列专题片》横空出世,精彩的内容和专业的文案都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一致肯定,制作团队的努力也得到了各界的认可,该片的出炉也为肇庆的公共文化事业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