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宫山门檐下的“水月宫”是现代书法名家赖少其先生所题写的。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双狮与水月宫相辅相成,和谐地融成一景,为后人所称赞。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铜铸观音像,巍然丈二长。
红光新殿宇,绿锈旧衣裳。
神圣劳工著,猖披日寇狂。
险些成水月,捆载下东洋。——郭沫若《水月宫》
1961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到肇庆七星岩游览,触景生情,留下不少名篇佳句。
背靠崧台,面向里湖,这座七星岩景区内规模最大的寺院——水月宫,红墙绿瓦,廊道环绕,古木繁茂,环境幽静雅致。水月宫原名观音堂,因供奉水月观音改名“水月宫”。还有另一种说法,则说是取自佛语中的“镜花水月”,即“色即是空”的意思。
水月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历经多年再为风雨所折。明崇祯九年(1636年),两广总督熊文灿倾资十余万重建,并铸摩利支天菩萨于正殿以表彰郑芝龙得摩利支天庇佑战胜刘香。
抗日战争时期,水月宫遭日寇飞机轰炸,幸亏铜铸观音像被肇庆人民巧妙地拆开三截藏了起来,未被日军夺走。195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水月宫。1971年,铜铸观音像被毁。现在的摩利支天偕二天女塑像是1986年用黄铜重铸的。
最美的水月宫
自明代以来,水月宫是供奉摩利支天女神(即观音菩萨)的地方,也是全国最早的、最美的水月宫。据说,在水月宫诚心烧香朝拜的信众,往往都得到观音菩萨的明航,故朝拜者甚众,名为“水月慈航”。
水月宫的铜铸观音像可谓是极具有传奇色彩,与水月宫一起历经几番磨难。如今,水月宫修葺一新,游人至此,仍能感受到昔日的瑰丽堂皇。
重建的水月宫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仿古殿式结构。大殿华丽堂皇,四周回廊环抱,殿前为庭院式花园。殿后高台上建有一座两层高的观景楼,外有红墙相围,自成一体。
水月宫与永历帝朱由榔
当时作为两广总督府的肇庆荣幸地成为南明王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的建立地,这个短暂的王朝在我市的历史文物建筑丽谯楼、阅江楼、披云楼、水月宫等留下众多历史故事。
水月宫就是其中之一,它与永历帝朱由榔“有段历史渊源”。在永历政权中兴之际,却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永历朝廷中吴楚两党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给清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可乘之机。对于永历年间的党争,清代学者全祖望有诗为证:“当年草草构荒朝,五虎犹然斗口嚣。一夜桂花(暗指桂王朱由榔)零落尽,沙虫猿鹤总魂销!”
面对这种情况,朱由榔却表现得束手无策,只是日夕祈求上天保佑,甚至兴建歌舞场。当时,在永历帝苦闷无计可施时,内侍夏国祥献了一计,说是为了对内鼓舞士气,对外粉饰太平,建议在城外建一个歌舞场,地点就选在七星岩的水月宫里。
但其实,此时的永历朝廷已空虚,连皇上每月的伙食费都只是24两银子。据史载,当时在水月宫里,“文武臣工,无夕不会,无会不戏,通宵达旦”。
走到水月宫寺院深处,你会发现它的东侧有一洞穴,名为“宝光洞”。
此洞因洞顶的天井与洞底相通,有光线射入犹如圣光普照而得名。全洞长约500米,东有四个侧洞,西有三个侧洞,面积达1600平方米。南北两个洞口贯穿,洞内气温冬暖夏凉,夏季进洞游览犹如享受天然空调,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岩洞。相传南明朝时期,永历皇帝朱由榔路经此地,潜藏在此得以解困,故又称藏龙洞。
水月宫与明红砂岩石雕双狮
水月宫前面的两只红砂岩狮子大有来历,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们雕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原安放于肇庆市人民政府(原明、清两广总督府)门口,于1965年移至水月宫前。
双狮分别用整块的红砂石雕刻,形体硕大,昂首直身,具有典型明代石雕特征,连底座有2米高。一只前足踏球,一只前足蹬直,石狮张开的口挂有石雕成的彩带,整体显得温和而不失威严,让人感觉亲切但又不凶猛。更为特别的是狮子口中的石珠,历经400多年至今仍可自由移动,却无法从口中取出。更值得一提的是,红砂岩容易被风蚀水溶,其石雕多难以保存,易长青苔、盐斑,甚至出现裂隙、风化脱落等问题。历尽沧桑400多年,水月宫前的红砂岩石雕双狮仍能保存得较完好,在全国同类型雕刻里也实属罕见,这也多得相关部门科学的修复和保养。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 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