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梅县区雁洋镇南福金柚公园。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即将成熟的金柚挂满枝头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梅县区是如何依托产业园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动金柚产业提质增效,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的?日前,记者在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探查到了这一密码。
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9年获批创建,梅县区根据“两园一轴两片区”的产业布局,在12个金柚主产镇规模建设产业园,按照“优种植、促融合、引科技、强品牌、重绿色、联农户”的工作思路,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了20个建设项目,形成了“生产+加工+科技+品牌+流通”五位一体的金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闯出了一条以“园”兴农的梅县路径。
位于雁洋镇的南福村金柚公园便是产业园的智慧农业建设项目。据介绍,该项目立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域、千亩金柚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发展定位,以“文旅+产业”为主线,融合周边六村“山、水、田、林、路、果”等资源优势,“景区化”建设打造金柚公园,将周边的景区、农场等串珠成链,实现农旅融合,变村庄为景区,变农产品为商品。
“我们以创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大力推动金柚种植、生产、销售、加工、文化等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了3个省级金柚专业镇、78家金柚类农业龙头企业、12家深加工企业,并成功研发生产柚苷、金柚啤酒、金柚含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当地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梅州市、梅县区两级党委政府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5000多亩金柚全部纳入到开放式特色景区管理,先后投入资金1300万元打造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建设了物联网管理、种植管理、农资管理、区块链溯源和柚服务等系统,建立起从栽种、施肥、修枝、疏花、育果、采摘于一体的全流程数据库,对金柚产业实施“数据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智慧管理。
记者当天在产业园的展示大厅里看到,数字大屏正显示着种植物联网监测平台界面,各个种植基地的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光照强度等参数一应俱全,系统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大数据运算后,对当前果树的生长状况进行评测,对当季的各种病虫害进行预警,同步向基地的种植户推送意见建议,果农则根据手机APP提供的数据实施科学化种植。
今年60岁的钟先生是南福村一名土生土长的柚农,10年前他在村里的一片荒地上种植了10多亩的金柚,虽然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管理不够科学,导致产量不稳定、价格没竞争力、收益不理想。
和钟先生同村的柚农黄先生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植柚树,由于此前生产管理较为粗放,加上金柚市场价格波动,黄先生家的2000株柚树不仅没有给他家带来可观的收入,反而因为管理不善等原因年年亏损,最终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
“以前果农种植金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管理靠经验,销售价格凭运气,现在大数据平台按照种植、采摘、销售等周期,自动对柚果价格、销售流通、加工包装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为企业、果农提供信息服务,在推进柚果销售加工溯源等智慧农业建设的同时,还提升了产品销售的针对性。”当地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数据平台还汇集了梅县区所有5亩以上金柚种植户的数据信息,以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推进金柚产业的现代化,带动全区数字农业的发展。
以金柚公园种植的5000多亩金柚为例,依托产业园强大的整合能力和智慧农业加持,金柚公园所在地南福村委会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多元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按照“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要求,去年金柚公园总收入高达5000多万元,450户果农人均金柚收入2.7万元。
记者当天在金柚公园的一片种植基地见到钟先生的时候,他正拿着手机对果树的挂果情况进行拍照,以方便系统预测今年的金柚产量,并同去年的数据作对比。
“去年我家的10亩金柚获得了20多万元的收成,除掉成本后纯收益也有15万元左右。”钟先生说,这笔收入足够支撑他全家6口人的小康生活。
另一名柚农黄先生则告诉记者,他家的柚树去年增产了5万多公斤,增收近40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能用余下的收益改善生活。
“智慧农业让我们种植金柚不仅轻松而且赚钱。”两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更高收益,而南福村有他们这种想法的柚农还有很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