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展吸引众多市民群众参观。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观主题展览,看文物修复,逛文创市集,听专题讲座,游线上博物馆……昨日,“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开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不仅彰显广东博物馆的独特文化魅力,也以此为窗口,让博物馆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亮点一:省博专家到场演绎 “我在肇庆修文物”
破损的书画和陶瓷,如何“修旧如旧”?一双妙手即可。5月18日上午,在市博物馆一楼,来自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文物修复专家曾国洪和黄智杰,现场演绎“我在肇庆修文物”,展示精湛的文物修复技艺,并讲授文物修复知识,还邀请嘉宾零距离体验。
在现场,曾国洪用四条裂缝的书法作品铺展开,用清水浸透后,用掌心慢慢将其按压抚平,再用卷好的毛巾轻碾。“这个活就要‘胆大心细’,比如这个水,就要纯净水,以防水里的杂质破坏纸质。”他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另一边,黄智杰也忙着修复破损的陶瓷碗。“像我现在陶瓷修复,主要分清洗、加固、粘接、上色四个步骤,最终让修复部位与文物整体‘远看一致、近看有别’。”他说。
看着精彩的现场修复过程,市民林小姐大呼过瘾:“以前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就对文物修复非常感兴趣,没想到能在肇庆看到这个场景,很有趣。”

文物修复现场展示。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亮点二:383件(套)文创产品 多角度展示文博特色
广东省博物馆的刺绣卷轴《百花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南海1号遗址泥香插、广州农讲所纪念馆的“小文物·大时代”手账、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的醒狮摆件……当天,以“赋文创艺”为主题的广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展在市博物馆一楼展出。
该展览汇集来自广东各地市主要博物馆的383件/套文创产品,产品涉及文具、服饰、摆件、玩具、食品、陶瓷、泥塑、挂件等诸多生活创意类文创产品,多角度展示广东地区文博单位的特色和成果,也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展览将展至5月22日。
来自肇庆的非遗文化广府金绣制作工艺也在现场得以展示。心灵手巧的工作人员将一根金丝缠绕开来,很快变成一件件精美的饰品。广东南国金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冬莹介绍,因该工艺诞生于广府文化发源地肇庆,故而称之为“广府金绣”。“公司与本地院校团队合作,最新打造了红楼梦系列首饰作品,我们的产品今年2月还走出国门,参加了国际米兰时装周,展示来自肇庆的国潮文化。”她说。
亮点三:线上线下结合 见证博物馆力量
近期热度不减的博物馆数字藏品,也在肇庆接连亮相。包括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的元磁州窑褐彩唐僧取经图枕、数字钟楼,广东美术馆的廖冰兄十二生肖书画作品,南越王博物院的角形玉杯、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等数字藏品悉数发布。据悉,这些数字藏品将通过三方平台发售,合计发行数量91300余份。
“各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发布,是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也是广东省首次发布,此后并会陆续在线上平台发售,以及进行媒体推广。”肇庆市博物馆馆长黄文豪介绍,借着国际博物馆日的文化氛围,用新科技、新形式充分展示博物馆数字化创新力量,吸引更多业内人士对广东省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关注。与此同时,市博物馆还展出1个基本展览和2个主题展览,充分展示灿烂的广府文化和肇庆历史文化。
当天,参加活动的市民游客还参与博物馆“VR”游互动。据悉,包括市博物馆在内的广东省内博物馆形成了一个“博物馆大环线”,大家动动手指利用手机,即可在线上感受“近在咫尺”的博物馆。
5月18日下午,文物公益性咨询鉴定活动现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由省文物鉴定专家刘成基、赵敏、吴生道、许建林、林亚兴等现场为市民免费鉴定文物,还现场分享宝贵的鉴定经验与技巧。此外,文博专家讲座、“我是肇庆文物守护者”宣誓、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等系列活动,带领广大文博爱好者共同见证博物馆的力量,助力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促进肇庆文化发展繁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