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水草丰茂,树密天蓝,鸟鸣啁啾,山色涳濛……走进德庆县三叉顶市级自然保护区,绿水青山的绚丽画卷迎面铺展,生动诠释了“守护生态环境泽披四方”的金玉良言。
自1956年我市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紧接着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开始实施省人大自然保护区建设议案以来,我市从资源管护、建设监测平台、社区共建等方面,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目前已基本建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纵深发展,保护了部分濒危物种的健康生长。
全市已建18个自然保护区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8个,包括国家级1个(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6个(肇庆西江烂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肇庆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肇庆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肇庆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肇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肇庆燕岩地质地貌省级自然保护区);市县级11个。
“经过对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管理,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丰富,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肇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科长吴科伟介绍,如大稠顶自然保护区的猕猴和喜树种群、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紫荆木种群、十二带自然保护区的金毛狗种群等,近年来还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蓝喉蜂虎、黑翅鸢、水松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新分布。
社区共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去年10月,肇庆市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22种珍稀野生动物曼妙的身影。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成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缩影。然而,这些“小有成就”在该自然保区管理处主任区升华看来,同样是社区共管之下,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体现。
“我们利用保护区人才、技术和信息的优势,和村委、镇政府建立长效协作机制,通过上门宣传、发动群众参与,防止盗伐行动等各种形式的社区共建、社区共管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深耕林业事业多年的区升华,对于近年来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群众之间建立的深厚情谊,尤为感触,“附近村民不仅主动当起了保护区的守门人,遇到的珍稀野生动物,比如蟒蛇等,都会主动联系我们,放归自然。”
而最让区升华骄傲的是,利用社区共建模式深入宣传防火意识和不断加强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建立至今40余年“零”山火的同时,多年来也都未出现盗伐、盗挖、盗猎等情况发生。
不仅如此,一些自然保护还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如聘用当地村民担任护林员,帮助解决社区就业问题,同时捐资助学、修建村道、绿化美化村庄等,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如今,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乐正美妙奏鸣,飘荡其间。
网格化管理解决保护难题
在德庆县三叉顶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里远眺,只觉四周青山翠屏,鸟鸣山间,空气清甜,顺着管理所所长胡建新的指引,三叉顶自然保护区的大致范围清晰可见。看着眼前满山青翠,胡建新自豪道,这里的“金山银山”来之不易,少不了护林员的细心呵护。
目前,我市按照自然保护区已有林班、小班数据,结合山形地貌、保护站点划分为1个或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均配备护林员,每名护林员配备一部林业综合巡护终端。同时运用移动互联、GPS等信息化技术,依托巡护管理信息系统,把人、地、事、物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及时发现和迅速解决问题。
“比如数年前,护林员在保护区里发现部分松树出现松材线虫病,为了抢救这些植被,我们增加配备了兼职病虫害测报员,与护林员一同对虫情进行监测,控制虫口密度。”胡建新介绍道,经过数年的防治,松林病虫害早已消除,如今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9%。
目前全市范围内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已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建设,建立智能森林哨卫。在保护区主要出入路口、重点地段安装智能森林哨卫,配备视频监控、智能告警、SOS一键报警等功能。
如今,通过各项举措强力推动,肇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管护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各地生态发展“含绿量”节节攀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