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会市大沙镇立足万亩水产养殖资源,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甘婉怡 通讯员 黄小凤
近日,记者从四会市大沙镇政府获悉,今年以来,大沙镇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5.9万亩水产养殖资源实际,以党建、技术、金融“三大赋能”为总抓手,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助力大沙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1-11月,全镇水产产值13.29亿元,同比增长10.65%。预计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139元,年均增长8.35%。
党建赋能 “散户”合团发展成“大户”
坚持党建引领,是大沙镇加快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法宝。该镇通过成立水产协会党支部和三个水产协会分会,由德高望重的乡贤、村书记及具有成功养殖经验的大户担任支部委员。同时,由党支部委员牵头,进一步细化协会分工,根据13个村不同特色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了加州鲈鱼、黄骨鱼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四大家鱼为辅的多样化养殖产业格局,逐步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养殖体系。
“自大沙镇水产养殖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变化,由原来的散户模式到组团作战,志同道合的养殖户们可以一起探讨水产养殖的经验和方法。”原陈冲村支部书记黄国胜就尝到了党建引领渔业革命的甜头,如今,他可以“穿着西装养鲈鱼”,养殖水产的收入也大幅提升。
在大沙镇委镇政府的引领下,目前岗美村国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纳入2020年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陈冲村鲈鱼养殖已列入2021年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名单。
技术赋能 将数字科技“授之以渔”
养殖技术的高低,是决定养殖户能否扩大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年初,该镇大力推广数字化养殖技术,提出全年打造“万亩数字化水产养殖”目标,希望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引领水产养殖走上品牌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大沙镇现已安装智能化养殖设备348套、养殖高位池146个,已完成10350亩数字化养殖鱼塘打造,超额完成目标。2021年组织专家数字养殖技术培训4次,先后到何氏水产、观星(肇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参观学习,为全域推广数字化水产养殖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在大沙镇岗美村马国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长、大沙镇水产养殖协会会长马国斌轻轻点开手机APP,所有鱼塘尽在“掌”控,水温有了“智能管家”,健康情况可“实时把脉”,特产“触电”打开大市场……这都得益于今年大沙镇推广的数字化水产养殖技术,与传统的水产养殖不同,数字化养殖更安全、节能和便于操控,产值收益也更高。
金融赋能 助力水产养殖提速升级
水产养殖作为大沙镇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鱼塘面积达5.9万亩,许多养殖户都期待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扩大养殖规模,引入数字化技术提质增效,但很多都卡在了资金不足这一难题上。为破解养殖户转型升级的资金难题,该镇积极与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先后组织邀请农行、邮政银行等到产业合作社实地调研,积极争取金融资金。今年8月,大沙镇获农行四会支行授信30亿元,9月8日又获邮储银行四会支行授信20亿元,授信额度位居四会各镇前列。
大沙镇当地一家水产合作社前期获得了农行授信的30万元额度,但由于对申请手续不了解,一直未能申请成功。大沙农业农村办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马上主动对接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提供金融服务,仅一个星期就协助完成了该合作社的全部审批和贷款发放。目前,该合作社已将贷款款项全部用于现有数字化技术设备提升改造,有效带动附近130多户养殖户进行规模化和科学化养殖,促进村民增收。
据了解,今年8月至10月,仅农行四会支行就向大沙镇135户养殖户发放了2800万元“惠农e贷”贷款,向3家小企业发放普惠贷款934万元,发放贷款总额位居四会市各镇首位。
播下数字种子的鱼塘生机勃勃,插上数字翅膀的农特产远飞他乡。接下来,大沙镇表示将继续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力量、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赋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