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整镇瓦屋村公益生态林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甘婉怡
曾经的废弃荒地,如今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口袋公园;曾经垃圾满地的村庄,如今整洁干净的人居环境受人称赞;村委广纳资源,带来了集体经济的持续增收;年轻人更关心村里的事务,愿意留在这里发展……过去几年里,四会市威整镇瓦屋村通过党建引领,把乡村振兴这盘棋下活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威整镇瓦屋村建立“四树四带四微四促”党建新模式,即通过树方向、树团队、树标兵、树典型“四树”引领,打造组织带学、班子带领、党员带头、乡贤带动“四带”模式,实施开展微宣讲、搭建微平台、打造微阵地、创新微服务“四微”行动,形成力促党建大提升、力促经济大发展、力促民生大实践、力促乡风大改善“四促”作用,助推全村经济发展、民生实事和乡风文明各方面建设,实现村强民富,在探索实践中勾画出更美好的乡村振兴发展蓝图。
树方向 力促党建大提升
近日,在威整镇党史学习教育办的指导下,一场关于基层党建和党史学习教育相渗透的“微宣讲”活动在瓦屋村委会举办。课堂上,村委干部和志愿者们结合具体事例和生活实际,用接地气的言语声情并茂进行宣讲,得到了村民群众一致好评。
瓦屋村注重把党建工作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各细微环节,通过面向党员干部、走近村民群众的形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六进”行动,在全村范围内广泛开展微宣讲活动,积极打通党建理论宣讲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树团队 力促经济大发展
瓦屋村坚持以村“两委”班子为引领,充分发挥村民团队作用,积极搭建微平台,力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该村的村党支部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对小块地、瘦土等进行局部整治,适应农业机械化耕作要求。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将农转非土地收回,再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按市场价格统一发包,将土地转租给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按时收取土地租金分红,为瓦屋村带来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目前,该村持续稳妥推进垦造水田,开发补充的83.03亩水田项目已竣工验收,项目管护期限种植一造水稻,其他时间种植马铃薯、油菜、豆科植物、花生等农作物,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村民罗小洪积极响应村委号召,利用自身闲置林地种植公益生态林,在每年收获损失补偿资金的同时,更通过选聘考核培训当起了村里的生态护林员。
“当地既然有这么好的土地和林业资源,我们班子就要利用好、发挥好,带领村民走向致富道路。”瓦屋村党支部书记罗建波说。如今的瓦屋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全村种植生态林约7000亩,每年收获省级生态公益林损失补偿资金和差异化区域损失补偿资金约26.6万元。
树标兵 力促民生大实践
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瓦屋村以大树脚村、瓦屋崀村为自然村标兵示范点,辐射带动其余自然村提升人居环境,以点串线、以线促面,实现13条自然村全部验收合格。大树脚村、老山村、高基村、瓦屋崀村、凉水坑村5条自然村先后被省爱卫会机构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在党支部书记罗建波的带领下,瓦屋村涌现出罗志成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支持并投身村庄建设,在村委和村民之间起着润滑调解的作用,推动各项民生事业顺利开展。目前,瓦屋村全面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和道路硬底化,道路硬底化约7公里;村庄主要道路安装路灯,保障村民安全出行;对陶金井村和东风村路段、车寮村碗厂路段建设排水沟,排除交通安全隐患。
此外,瓦屋村积极开展村民议事活动,在村庄发展、民生项目、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群众提出、党员认领、支部反馈的社情民意上传下达制度。
树典型 力促乡风大改善
走进瓦屋村,一条平坦宽广的沥青路格外引人注目。几年前,进村道路凹凸不平、泥泞不堪,对村民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村委的宣传发动和罗有财等乡贤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乡贤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昔日的坑洼路变成沥青路,昔日的荒废地变成了篮球场。罗有财说:“我们不仅要把村里建好,还要让子孙后代都想回来瓦屋村生活发展。”
瓦屋村充分发挥乡贤先进带动作用,积极创新开展微服务,初步建立起乡贤带动引领、村民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契机,乡贤们投入50余万元用于篮球场修建、村庄路面拓宽、沥青路铺设等工程,解决了瓦屋村村民出行问题,满足村民物质文化需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