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赵祖轩
近年来,四会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促高水平乡村振兴,选强配优基层党组织人才,筑牢完善基层治理保障机制,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锻造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四会市通过配优乡镇党委一线人员的方式,加强乡村振兴的党建工作。为了锻造出一支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四会市注重将农村能人向党员培养、将党员能人向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将后备干部向党组织带头人培养,吸引产业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能人、返乡大学生等优秀群体向农村党组织集聚,实现村级换届“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近三年来,四会市提拔重用乡村振兴一线优秀干部29名,结合乡镇换届,选配熟悉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乡镇班子干部比例达94.9%,有效推动乡村农业产业经营向组织化、体系化、规模化转变,成功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5家。
此外,四会市还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成拥有519名专家的乡村振兴人才智库,其中博士学历专家278名;实施西江产业人才项目,依托沙糖桔、兰花等特色农业产业引进高层次研发与应用人才队伍,以人才力量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四会翠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何翠云多年前因柑桔黄龙病损失惨重,但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向农业专家学习取经,从头学习绿色种植技术,并四处进行复种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如今,何翠云不仅是一名农村能人、产业带头人,其所在的翠田农业还是四会市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牵头实施主体。
筑牢一套乡村振兴保障机制
四会市通过巩固农村党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机制和创新“党建+产业+社会治理”三促进机制的方式,筑牢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
目前,四会市通过法定程序100%实现了农村党组织书记三个职务“一肩挑”,构建“村党组织—网格党(村)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架构,完善落实“四议两公开”、严格落实各类组织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和述职制度,不断提高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组织力、行动力、号召力。
各基层党支部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党组织带动乡贤、群众推行“三清三拆三整治”和撂荒耕地治理,涌现出党支部书记带头拆除自家百平破旧建筑、党支部发动乡贤贡献自家池塘作公共场所改造等生动案例,推动全域完成1707条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农村党组织牵头集约流转的撂荒土地过万亩,为乡村振兴产业、文旅项目打好基础。
青山绿水、白墙黑瓦、鸡犬相闻、其乐融融……这是“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四会市罗源镇铁坑村近来的真实生活写照。但是在多年前,铁坑村却是四会市的一个建设落后的村。
在县、镇、村三级党组织的坚强带领下,党员干部们冲锋在一线,党支部书记带头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拆掉自家的危旧废弃房屋、露天厕所等。
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铁坑村展现出美丽的容颜,古色古香的优美岭南画风像极了古人诗中描绘的村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怡人美景。铁坑村也先后被评为“肇庆市宜居乡村”、荣获“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称号。
打造一张乡村振兴亮眼名片
四会市以基层党建示范点、党员创业示范基地为主轴,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重打造了“古邑碧道画廊”中的“生态廊道”“文脉廊道”“美丽廊道”“产业廊道”“善治廊道”等五大廊道,将沿线美丽乡村、文化节点、农旅项目串联起来,统筹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有效激活三产融合发展动能,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片。
创新“党建+金融+产业”惠农金融服务,银行派出“红色信贷员”,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金融服务专员,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发挥支部推动和党员促动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共同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沙糖桔、兰花、三角梅、淡水龙虾等特色产业基地效益渐显,石狗镇(兰花)、黄田镇(柑桔)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黄田镇燕崀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目前,“古邑碧道画廊”已成为四会市乡村振兴的一张亮眼名片。在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四会市还将其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样板和肇庆幸福产业集聚带的重要平台。四会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不断深化建设成效,特别是整合闲置土地、农村资源发展民宿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激活运营活力,提升建设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