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工人将组装好的一次性病毒采样管装进包装盒内。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转产口罩似乎是注定的事,增加加工、销售采样管是我们看到了有这个市场需求。”6月11日,说起去年以来的生产经营变化,肇庆市闸岗医用卫生材料厂总经理莫仙这样总结道。
这间厂成立于2003年,一直主要生产医用棉签。莫仙原来从事中药行业,对医用卫生材料的生产并不熟悉,2007年接手后才开始熟悉这一行业,并希望将工厂做大做强。目前,该厂已拥有十万级GMP标准5000平方米无菌车间,一万级实验室、检测理化室及生物检测设备,专注医疗器械耗材、医用高分子材料产品的研发,是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企业。
2019年年底,莫仙开始筹备升级增产口罩,并订购了一台口罩机。谁知,车间建成后还没启动,口罩机还没运回来,新冠肺炎疫情就发生了,口罩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莫仙迅速将自己订购口罩机可生产口罩的事情向市药监部门汇报,并将口罩机运回厂里。在肇庆市、怀集县政府部门“绿色通道”的帮助下,工厂解决了应急生产口罩的证件及熔喷布、无纺布等原料问题。
然而,仓促上阵的莫仙和工人并不知道医用口罩生产的规格和标准,也不知道该如何调用维护口罩生产机器。她对照着药监部门提供的口罩生产标准认真学习,又发动身边朋友寻找会使用维护口罩机的技术人员。所幸,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后,有朋友伸出援手,从广州为她调来了一名技术人员。去年2月10日,工厂正式增产口罩,并由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配,全部供应我市抗疫一线。
“刚开始每天生产5万只医用口罩,后来增加到100万只,最高峰时一天生产接近200万只。”莫仙介绍,此后口罩除了供应抗疫一线,也销往药店等机构。在口罩供应紧张时刻,莫仙还向怀集部分政府单位、机构捐赠口罩,前后共捐赠了近10万只口罩。
去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大批企业或转产或增产口罩,生产设备、原料也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熔喷布从原来的一万多元每吨一直暴涨,最高时到了近百万元每吨,无纺布也升价到了十多万元每吨。”价格的暴涨,让莫仙感受到了压力。“大概在6月,当熔喷布价格涨到68万元每吨时,我们就开始减产,在保证最低库存500万只口罩的基础上,只按照订单生产。”这样的状况持续至今,莫仙也利用空闲下来的时间,申请办理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等证件。如今,她的车间已经拥有口罩机10台,均配备了自动打耳带机及包装机,也储存了部分原料,“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恢复正常生产。”
疫情发生后,核酸检测受到了高度重视,病毒采样管的生产销售同样受到关注。结合市场实际情形,莫仙又申请了相关证件,从去年11月开始,推进组装、销售一次性病毒采样管。在她的车间,工人熟练地使用机器为采样管注入样本保存液,再由机器组装,工人打包。
“病毒采样管不限用于核酸检测,其它检测也可以使用。我们和采样管管体的生产厂家合作,他们生产管体,另一家公司供应保存液体,我们这里组装销售,每天可以供应5万支。”莫仙介绍道。
随着部分地区“全民核酸检测”的推进,采样管的销售也变得紧俏。“刚开始时每个月销售十几万支,现在一天就能接到十万支的订单,但是合作的管体生产厂家已经满负荷生产,供应量跟不上。”
当天,记者在该材料厂看到,医用棉签的生产正常进行,仓库内储存的口罩、采样管等则根据订单量生产和销售,发往全国各地。
“口罩销售除了供应线下的固定客户外,还通过电商销售。如今线上销售已成为最主要的销售渠道。”莫仙认为,去年以来工厂根据疫情变化迅速调整方向,既促进了工厂的发展,也承担起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关键时刻政府帮助了我们,我们也反馈社会,承担起了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