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韦兴工作照。 西江日报记者 肖桂芳 摄
西江日报记者 肖桂芳
“肇庆是一个富有活力、美丽宜居的城市。肇庆高新区产业发展与我的事业发展有融合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虽然我是研究人员,但也是环保人,有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我希望能为肇庆的优美环境作出贡献,给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提高幸福指数。”日前,在谈到为什么来到肇庆时,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汪韦兴如此说。
今年37岁的汪韦兴,中等身材,一副眼镜尽显书卷气。2014年7月,还在武汉大学攻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汪韦兴第一次踏上肇庆高新区这片土地。“当年我跟导师一共来了三次高新区,调研考察当时的独水河治理工作。作为学校的一个产学研项目,我们参与了独水河底泥污染调查及治理方案的制定过程。”
2018年,肇庆高新区管委会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从装修、组建到揭牌成立,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研究院是集环保新型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成立当年就成功申请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同年3月,汪韦兴来到肇庆高新区。“肇庆高新区政治风气清朗,人文环境开放、包容,真诚揽贤纳才,不搞形式,给人才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我心甘情愿留下来,竭力为高新区作贡献。”汪韦兴坦言,研究院高效的建成速度给了他落户肇庆高新区、在高新区发展的信心。
很快,他成立了广东泉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泉兴公司),推广应用研究院技术成果,主要包括流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污淤泥等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检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等。目前研究院研发的淤泥原位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尾矿井下胶结充填技术、污染土壤修复、环境检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等多项技术已通过泉兴公司实现了推广应用。泉兴公司2019年11月中标的独水河底泥污染治理,就是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修复后达到污染物浸出毒性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限值。
如今的汪韦兴每天除了深入一线负责项目的落地实施,还负责业务拓展、内部管理等事务,这对于常年埋头研究室做研究的汪韦兴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2019年,泉兴公司在鼎湖承担了一个固废无害化处理项目,汪韦兴带着团队在现场工作了3个多月。“现场臭味刺鼻,环境恶劣。时间紧,任务重,团队20多人,3个月的时间里,吃住都在现场,24小时开工。”汪韦兴说,这是一块“硬骨头”,团队成员努力克服了现场艰苦的条件及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最终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并通过专家现场验收,项目的实施效果还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更为可喜的是研究院成立至今,已引进高层次人才28人,占总人数的63%。其中院士3名、教授14名、杰青1人,博士以上学历的人数占科研人数的66%。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研究院的业务已经拓展到全国,深圳、韶关、江西、云南、广西等地均有项目落地。
“高学历人才扎根一线,是锻炼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并可以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沟通与交汇。”汪韦兴说,为了凝心聚力,研究院成立了“中共肇庆高新区高层次人才总支部委员会第二支部”,2008年入党的汪韦兴成了该支部的负责人。“科研人员更应该讲政治,提高政治站位,紧跟党的步伐,所以我们注重党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汪韦兴介绍,今年已带领团队多次开展包括党史学习教育等党组织活动。
2019年4月,汪韦兴把户口迁入肇庆高新区。2020年7月,他把妻子和孩子接到高新区落户,他把根扎在了肇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