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志愿队伍不断壮大 内容不断拓展 机制不断完善 凝聚全市“爱心”力量打造“爱心之城”(2)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如今,肇庆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志愿服务理念在全社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凝聚起全市“爱心”力量。自广东省i志愿服务平台起用至今,肇庆市实名注册志愿者666391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2962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8653295.95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73.01小时。

 内容拓展 专业服务惠民“零距离”

在主次干道交通路口,志愿者们挥着小红旗,劝导市民文明礼让、安全出行;在村头巷尾,志愿者拿着工具清洁环境卫生,家园旧貌换新颜……一个个温暖的瞬间,构成了“爱心之城”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7月12日上午,由肇庆市文明办主办的专业志愿服务队统一行动日上,19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集中亮相,并深入乡村、社区等一线开展各式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吹响了志愿热潮的集结号,为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增添了新动能。

“以前在网上看到信息会随手转发给朋友,今天我知道了网上的很多信息不可信,在未经核实的时候我会不再轻信、不传播谣言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在“绿网使者”志愿者们开展的文明上网志愿服务活动上,肇庆一中实验学校初一学生陈晓妍表示收到满满干货。

在端州区星湖社区,肇庆悦分悦美志愿服务队通过游戏互动、派发宣传单张等方式,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在鼎湖区永安镇,肇庆同心圆志愿服务队走进空巢老人的家中,和他们拉家常,清洁屋子卫生,送上口罩、酒精、洗手液等防疫物资……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形式,把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精准专业的服务“零距离”惠及百姓。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肇庆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专业化、常态化建设,今年还组建了19支专业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近1300人,提供志愿服务内容涵盖了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环境保护等项目,以及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困难群体、残疾人、贫困户等志愿服务活动,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专业服务队,肇庆各行各业也紧密结合本行业职能和特色,拓展服务领域内容,深入社区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仅从8月7日至21日为例,全市各行业走进基层和社区,开展文明劝导、创文宣传、知识普及、爱国卫生、义诊等活动,参与群众累计达101310人次。

出台《办法》健全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8月4日,肇庆市印发《肇庆市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办法》(下称《办法》),以倡导社会文明风尚,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据了解,该《办法》在2017年颁布的《肇庆市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办法》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订,调整补充相关内容,增强可操作性。

该《办法》共四章、二十条,明晰了在“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肇庆站(“i志愿”系统)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可进行星级评定,志愿者的星级评定应当每年评选一次。《办法》还明晰了志愿者可享受的回馈激励政策,包括可在社会保障、教育教学、就业和创新创业、金融与住房租赁、文化生活、评先评优、其他激励等七大版块上享受服务便利。

除了健全激励机制,肇庆还从着重从加强阵地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了志愿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记者日前在鼎湖区上山路上的“爱在鼎湖”志愿服务驿站见到,处处洁净明亮,除了8项基础服务,站内还备有针线盒、小扇子等物件。

该驿站志愿者李姗珊介绍,这个志愿站点建立于3年前,志愿服务项目从原本的6个增加到如今的9个。“今年我们服务驿站增设了‘中国志愿服务’标牌、服务专台,展示了志愿服务时间和服务项目,这些信息一目了然,更方便求助者确定驿站位置、了解服务种类。”她说。

市创文办活动组志愿小组负责人王云飞介绍,今年4月份,市文明办委托了第三方设计了视觉识别系统、标识及台账目录,全市共134个志愿服务站点以及三个中心城区14个志愿服务驿站已经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

这些驿站坐落在城市主干道上、公园里、小区内等人群密集处,承担志愿服务的体验平台和志愿服务组织功能,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在落实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添加不同的元素、突出不同的特色服务,在提供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