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实现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给予国民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近年来,四会开通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绿色通道”,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形成贫困人员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良好格局。
发挥多重保障制度兜底线、织密网作用。四会医保部门针对未脱贫退出贫困户,扎实开展遍访,查找存在不足,完善医保政策,更好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制度兜底线、织密网作用。积极更新医保报销、大病救助、民政救助等系统,实现五保低保和建档立卡精准贫困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均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门诊、住院“一站式”即时结算政策,进一步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服务项目覆盖面。
完善镇、村卫生设施设备配套。四会江谷 镇中心卫生院 新院(四会市第二人民医院)、下茆镇卫生院新综合大楼均于 2019年底投入使用,85间村卫生站完成公建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常见病不出村、小病不出镇。截至2019年底,四会市贫困户建档率和体检率均达到100%;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报签约率为 100%,实现服务全覆盖。
强化对口帮扶,提升镇、村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二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制度,为四会市4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镇卫生院安装全省联网的远程诊疗系统,使辖区内的贫困患者能够 “在家门口”享受省级医疗服务。同时,发动党员医务工作者,进镇入村开展义诊活动,深入怀集永固镇、广西富川县开展义诊服务和健康教育工作,并为贫困妇女儿童免费提供出生缺陷防治、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两癌筛查等检测项目。
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5月,四会实施建档立卡对象医疗救助12330人次,共发放救助资金222.02万元。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救助共计39745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693.66万元。
完善生活救助制度
夯实兜底保障基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近年来,四会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坚持以“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为主线,切实落实政策兜底、助残工作,不断提高贫困户生活保障水平。
今年4月至5月,四会在该市人民医院和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临时评残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疑似残疾人进行集中评残和上门评残。期间到达四会市人民医院集中评残83人,上门评残27人,服务群众共计110人,其中68人通过了残疾人评定,并实现依法申请享受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传递了党和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的关爱。
2018年至今,四会落实“1+N”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领取两项补贴残疾人生活津贴人数达39502人次,共发放680.898万元;残疾人重度护理补贴人数达29516人次,共发放 334.97万元。
与此同时,四会积极落实低保对象、孤儿、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扶贫政策措施,通过提高低保标准、调整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开展特困人员医疗救助等多项举措,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坚决守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