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生夫妇和他们生产的腐竹。 西江日报通讯员 邓明奇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邓明奇
“老罗,新砌的炉灶好用吗?”“很好用,产能翻一番咧!”近日,中山市委宣传部驻怀集县诗洞镇诗洞村第一书记邝立新再次来到罗东生的腐竹手工作坊了解生产情况。罗东生正和妻子忙着加工腐竹,手法娴熟、干净利落,拈起来的腐竹支条均匀地挂在竹竿上晾晒,作坊里弥漫着浓浓的豆香味。
罗东生介绍,作坊里原来只有两个小炉灶,每天只能磨豆13公斤左右,为扩大生产规模,在5月初通过自筹资金4000多元新砌了一个大炉灶,加起来可以磨豆38公斤左右。“现在做多少卖多少,根本不愁卖不出去。”罗东生脸上抑制不住喜悦。
开作坊前,55岁的罗东生平日主要到附近的建筑工地做散工,每天只挣八十多元,还要看天出工,天气不好的时候只能待在家里,收入很不稳定。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很多时候仅靠罗东生一人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紧张。随着年纪渐大,赚钱的路对于罗东生来说变得更窄了。
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罗东生一家在2016年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入户,了解到罗东生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就为他制定出开办手工腐竹作坊的脱贫策略,以此改善罗东生家的境况,增加他家的经济收入。
“诗洞镇自古以来就有制作腐竹的传统,几乎每个村都有制作腐竹的家庭作坊。”邝立新认为,诗洞腐竹是怀集县的知名品牌,因历史悠久的传统制作工艺在两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诗洞腐竹有历史、有工艺、有品牌,符合当今人们追求绿色食品的趋势,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腐竹加工产业,是促进他们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
“邝书记,我也看到其他村民通过加工腐竹致富,但我们文化程度不高,又缺乏专业技术和创业资金,现在还住在一间泥砖房里……”罗东生动了心,但他还是不敢迈出那一步。
“你不要担心,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想办法帮你解决。”邝立新很清楚罗东生犹豫不决的原因,要想帮助罗东生实现“创业梦”,首先要实现他的“安居梦”,安居才能乐业。2017年罗东生家的房子被列入危房改造范围,在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获得5万元补贴,加上部分自筹资金,终于建起了一幢九十平方米的新楼房。
住进了新楼房,并且在一次次沟通、一次次鼓励下,罗东生对发展腐竹加工产业的信心坚定多了,尤其是驻村工作队提供7000元的创业资金帮助他搭厂房、砌炉灶、买生产工具,更让他有了底气。
“我们家的腐竹手工作坊是在去年5月开始建设,同年8月正式投产,总投资2万多元,工作队给予7000元补贴。整个作坊占地60平方米,通风透亮,通水通电。”罗东生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想过以前靠着做散工赚钱的自己,现在当起了“小老板”。
驻村工作队一方面为罗东生解决兴建作坊的资金问题,一方面还为他提供技术指导。“罗东生是腐竹加工的初学者,为帮助他提高腐竹生产技能,我们多次组织村里熟悉腐竹制作工艺的村民上门帮助他。” 邝立新欣慰地说,罗东生勤快肯学,短短几天就掌握了制作腐竹的基本工艺,并动员家人帮忙,起早摸黑,齐心协力经营好腐竹作坊。
如何组织产销对接,帮助罗东生生产的腐竹打开销路,也在邝立新考虑范围中。 “我们不仅帮助包括罗东生这样的腐竹家庭作坊办理了营业执照,制作了路牌广告,联系了收购商从而形成稳定的销售链,同时还让他们的腐竹产品参加省里的扶贫产品展销会,市场反馈都很不错。
下一步,工作队计划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直播带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宽诗洞腐竹的销售渠道,打响 “山水腐竹”的特色品牌。
“现在我们夫妻每天可以加工腐竹十多公斤,按每公斤五六十元的市场价格出售给收购商,扣除成本能赚到200元左右,而且还供不应求。”罗东生给我们算了这笔账,目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省定脱贫标准,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邝立新是扎根农村多年的扶贫干部。他了解到,贫困户受到“不够胆”“没有钱”“担心销路”等问题困扰,经常不敢自主发展产业,“我们只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增强他们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并做好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和对接市场工作,实现脱贫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截至目前,中山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已经帮扶诗洞村4户贫困户建起了腐竹手工作坊,全村有腐竹加工作坊20多家,腐竹加工如今成为诗洞村“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