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合力发展区域医联体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将教育、旅游、医疗这几个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方面作为规划的重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的肇庆,在医疗方面也不断向其他兄弟城市靠拢。纵观近几年,加快建设区域医联体,分别与广州、中山、江门等一级医院协作,使优质资源下沉;同时,也打通肇庆各县区的医疗信息互通互联。《规划》的出炉,给肇庆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面对着人才资源不足、医疗服务管理尚待完善,肇庆与湾区内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与医疗服务发展可以互为支撑,取长补短。

树立湾区意识、加强医疗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建设健康肇庆、健康中国迈上新台阶。

西江日报记者 伍颖欣

加快建设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互联互通

《规划》中提到的“塑造健康湾区”对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目标。要塑造健康湾区,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可以说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肇庆多家公立医院、专科医院都加快了建设医联体的脚步。

高要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自成立以来,与高要区18个乡镇卫生院搭建了“高要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急救网点”,作为中国基层胸痛中心之一,高要医院也开始向珠三角等城市进行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去年南岸分院的成立,也加快了医联体建设的脚步。高要医院医务科谭科长告诉记者,除了胸痛中心,像我院泌尿外科也应邀加入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联盟,同时也是珠江专科医疗联盟单位之一。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刚“出炉”,但医院建设的脚步也不断适应《规划》发展,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科室与湾区城市医疗机构共建合作关系。

端州区妇幼保健院自确立“创三甲”目标以来,在妇女与儿童等重点领域上也积极向省一级妇幼医院看齐。据悉,区妇幼作为妇儿医学研究所、妇儿临床学院、规培基地、教学医院,不断巩固基础,发挥应有职能,为辖区乃至全市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服务。今年,区妇幼在“创三甲”主攻年中更提到,医院要树立湾区意识,进一步履行妇幼保健机构职能,不断加强妇幼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健全完善转诊网络,确保急救“生命通道”畅通,切实保障母婴安全。

加强协作交流 向兄弟城市学习

《规 划》中也 提 及 到,加 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到珠三角九市开展学术交流和私人执业医务人员短期执业。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纵观整个湾区城市的医疗水平,不难发现,香港的医疗市场有着明显的优势,医疗服务管理等比内地发展要成熟,尤其是私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有着很好的基础以及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此,籍着肇庆全域纳入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我市医院积极“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与港澳两地的交流。

近段时间,由香港端溪联会组织香港一级紧急医疗技术员,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救急扶伤医疗技术交流活动。在参观之余技术员分享了香港的救治模式、医疗资源分配方式,也让医院感受到了肇港两地之间的医疗技术存在着差异。接着3月份也将举行《肇港两地儿科循证护理培训班》。市第一人民医院表示,放眼湾区,肇庆医疗的发展仍存在很大差距,对此,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学习交流,了解自身不足,同时将香港、澳门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医院。譬如在治疗病人管理体系上、分级转诊上,更好服务全市甚至湾区的老百姓。接下来将会有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让我院医务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水平。

直面不足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面对着机遇,我们同样存在着 挑 战,纵 观 湾 区 几个 城 市 的发展,尤其是医疗技术、资源方面,肇庆仍相对滞后。不少医院坦言,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少,博士和省重点专科也相对稀缺;另外就是发展平台不足、不够,如医学教育资源,香港部分医学院的排名全国甚至全球居前。区妇幼副院长杨志表示:“我个人认为,人才交流需要高度重视,人才的交流一定会带来学科建设的融合。”对此,加强 人 才的输入,本市医疗人才对外学习交流,是 今后 肇 庆 发 展 医 疗 的 一大 重 点 工作,随 着 三 地 交 流 的加速,医疗卫生也应增进交流互动,加 速 融 合,取长补 短,共同发展,以实现大湾区大健康、大融合的目标。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