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右)与张文标(左)正在巡房。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西江日报讯(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马静) 常言道,医者父母心。对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医师余斌与主治医师张文标而言,这句话不但要时刻铭记在心,还要付诸实践。2017年到2018年间,他们利用饭点间隙或节假日,来回奔波十数次,无偿为罹患软骨肉瘤的谢婆婆调整固定支架,护理伤口,让其在人生最后时刻少点痛苦,多些温暖。
2017年5月下旬,70多岁的谢婆婆在肇庆市社会福利院生活期间,不小心摔了一跤,随后被送到市二医院治疗。主诊医生余斌发现,谢婆婆不但肢体肿胀疼痛明显,关节活动也受限。经过病理检测分析,谢婆婆被确诊罹患右股骨中段软骨肉瘤。为了避免肿瘤转移,余斌建议采取截肢手术,但家属考虑动手术怕老人身体吃不消,只同意采取保守治疗。
“为了缓解老人的疼痛,同时遵照她的意愿,我们帮她安装了右股骨外固定支架。这样一来,即使搬动身体,老人也不会太难受。”尽管从医二十余载,看惯了生老病死,但余斌始终觉得,“医者要常怀怜悯之心,才能切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两周后,谢婆 婆出院,但其儿女因忙于工作或在外地居住,照顾不便,她只能返回市社会福利院养病。如此一来,余斌担忧,随着肿瘤的增大,支架位置偏移,老人会疼痛难忍。经过一番思量,余斌与同事张文标决定,此后利用饭点间隙或节假日,带上外固定支架调整工具,到市社会福利院看望谢婆婆。
“支架的钉口护理要采取无菌操作,钉道要每天滴两次酒精消毒。”每次到市社会福利院看望谢婆婆,余斌都会不厌其烦地向福利院的医生和护士细心讲解支架钉道的护理方法,一边小心操作示范。“平时还要多留意钉子是否有松动,钉道是否有发红发肿。”余斌一边说着,一边与张文标互相配合,重新为谢婆婆调整好支架。
两位医生主动上门对母亲进行细致护理,谢婆婆的女儿陈幸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7年中秋节,我母亲发 烧,由于身体不宜搬动,正发愁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我打电话给余医生,他很快就赶来了。”陈幸娟回忆说:“他们为我母亲提供帮助却不收取任何酬劳,这份恩情 着实让 我们一家 人十 分感动。”
2018年5月某天中午,余斌刚走下手术台,得知谢婆婆的支架钉子又松动了,必须尽快赶去调整,但是他下午还安排有手术。思量再三,他还是决定和张文标骑摩托车快速赶过去,先帮老人调整好支架钉子,再回来吃午饭。结果,当他们赶到市社会福利院时下起大雨,两人都被雨水淋湿了。谢婆婆看到两位医生冒雨而来,十分感动。“我们坚持这么做,并不图什么,只是希望老人在人生的最后日子里,尽量少点痛苦多些快乐。”余斌说。
2018年8月,谢婆婆离世。悲痛之余,陈幸娟含泪提笔,写下这一年多来两位好医生对老人家的帮助和关爱,表达她的感恩之心。“我是一名老师,常言师恩难忘。每次,我想起余医生与张医生对母亲的关怀与帮助,都非常感动。我觉得这是一种恩情,我把它叫做‘医恩难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