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丽娟
近日,在高要区小湘镇中心小学,下午的阳光透过训练室的玻璃窗,洒在学生的脸上。学生们正在倾情演绎节目《小雅·鹿鸣》,伴随着音乐的律动,一张张富有活力的脸庞,浸染着对音乐的热爱与享受。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陶艺知识。记者 杨丽娟
“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孩子们变得更自信阳光,对学习充满了热爱。”该校校长黄楚告诉记者,学校于2019年获评“广东省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通过硬件升级、课程创新与文化浸润,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持续深耕,发掘乡村孩子的闪光点,为他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美的成长之路。
在硬件方面,学校设置有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今年秋季投入使用的5层综合楼,更重点升级了艺术教学设施。“艺术教育不只是表演,更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美、感受美,以美润心,五育并举。”黄楚介绍,除了标准化音乐教室和舞蹈室,学校还添置了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与原有直笛教学形成互补。在美术教室,崭新的陶艺工作台和数字化临摹系统,让学生得以接触多元艺术形式,在专业环境中探索艺术潜能。
在软件方面,学校创新艺术教育模式,形成了艺术与学科融合、口风琴校本课程、多声部合唱等特色,尤其是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在区级、市级比赛中名列前茅。今年1月,师生演绎的《小雅·鹿鸣》节目,更是成功入选广东广播电视台嘉佳卡通卫视2025“中视盛典·金蛇闹春”少儿春节联欢会,在大年初一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示古诗词与音乐融合的艺术魅力,展现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成果。
“艺术教育基本全生普及,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艺术的熏陶。此外,为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成立了多个艺术社团,让爱好艺术的学生有提升的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黄楚告诉记者,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镇级、区级、市级、省级等比赛。同时,学校创设各类展示的平台,如举办各类节日主题活动、校运会等,将艺术融入活动中,以艺术为引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该校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与肇庆学院建立了艺体教研基地,高校优秀教师走进学校开展艺术教研活动,在区、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优先安排优秀学生和毕业生到校实习,为学校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为课程创新注入了活水。这种"高校+乡村校"的合作模式,催生出融合本土文化的创作课程。
文化浸润让美育融入日常。教学楼走廊变身艺术成长长廊,定期更新的师生书画作品成为流动的课堂;每天课前的集体歌唱,让音乐旋律唤醒学习活力;而“我们的童心·七彩画笔绘童年”主题画展,更吸引学生在网红打卡点签名互动。这种全方位的艺术氛围,悄然改变着乡村孩子的精神面貌。正如黄楚所言:“当孩子们能用画笔表达情绪,用歌声传递快乐,艺术教育的育人目标就实现了。”
从硬件升级到软件优化,从小社团活动到校园文化生态,小湘镇中心小学的艺术教育实践证明,乡村学校可以突破资源限制,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如今,漫步校园,不仅能看到专业的艺术教室,更能感受到孩子们眼中对艺术的热爱与向往。黄楚表示,学校将以新综合楼落成为契机,引进专业艺术支教教师,推动“五育”融合发展,打造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名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