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打造校园食安智慧监管平台 AI全程守护师生“盘中餐”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这正是我市以“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为新载体和新手段,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新技术,对食品加工过程进行智慧化监管的实效体现。

记者 夏紫怡

清晨五点,天光微亮,位于鼎湖区广利街道的肇庆健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作人员将一筐筐新鲜的蔬菜、肉类置于智能电子秤上,扫码、称重一气呵成,高清摄像头同步记录着验收实况。几乎在同一瞬间,员工操作流程、车间卫生状况等细节场景,已被肇庆市校园食安智慧监管平台24小时监控一一捕捉。一遇异常,实时报警机制立即响应。这正是我市以“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为新载体和新手段,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新技术,对食品加工过程进行智慧化监管的实效体现。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体验平台实际运作模式,解开智慧监管“密码”。

肇庆健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分餐。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肇庆健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分餐。 记者 夏紫怡 摄

规范生产流程降低运营风险

“鸡扒外酥里嫩,肉末蒸蛋香滑可口,今天的菜式真好吃。”中午12点,肇庆鼎湖第一实验学校二年级课室内,同学们正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荤素兼具的午间配餐,除了主荤外,还有清炒鲜甜南瓜,餐后水果冬枣。

可口健康的校园午餐,来自专业从事学校餐食供应服务的企业——肇庆健膳食品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日均供餐量达1万多份,服务17所中小学,覆盖端州、鼎湖师生约10700人。

庞大供餐生产的背后,除了高效率的运作外,食品安全和操作规范同等重要,更关乎企业的信誉,上述因素的有效约束力均来自肇庆市校园食安智慧监管平台的科技支撑。

“以今天菜单上的南瓜为例,在菜品粗加工车间,工人必须穿戴全套防护工作服,切菜时,一旦南瓜掉落地上,如果出现捡起再使用的情况,平台就会触发报警信号。”公司负责人卢美全介绍,接收信息后,他们就会立即指派专人处理,确保菜品无污染。

又如在烹制车间,炒制工作台前的工人必须穿戴二次防护帽,以防头发等杂物掉落。布控在生产车间多处的监控系统会定时扫描,如有发现操作不规范的,将通过肇庆市校园食安智慧监管平台向企业端、监管端发出报警信号。

“平台通过视频监控、AI识别等功能,对我们企业的食材采购、仓储、加工等环节进行实时或半实时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使我们操作标准化,增强学校、家长对我们企业的信任度。”卢美全说道。

精准抓取让报警变预警

“互联网+明厨亮灶”作为2020年广东省民生实事和肇庆市惠民实事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部署下,投入2200多万元,经过市场监管、教育、人社等部门共同努力建成。

2020年12月底平台成功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36家学校食堂、9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接入平台,为全市约40万名在校师生的食品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而肇庆校园食安智慧监管平台是在学校食堂和配餐企业“明厨亮灶”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明厨亮灶”为新载体,以“1张地图、2个移动APP”为核心,打造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有效载体。

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餐饮科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可通过AI智能实时分析,包括检测后厨鼠患活动、食品生产加工人员未佩戴帽子口罩、在厨房内吸烟等行为,并实时报警。同时还建立日常线上联合巡查机制,由市、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同级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成线上联合巡查工作小组,定期开展线上巡查工作。

比如有个别学校食堂的配餐专间工作期间由于没有进行温湿度控制,导致专间内温度、湿度超高,平台系统随即触发实时报警,学校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开启专间独立空调设施,将专间内温湿度降低到要求规定范围,成功避免因温湿度超高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让监管效能落到“食”处

过去,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多依赖人工巡检和定期抽查,但这种模式存在监管滞后、信息不透明、人为漏洞等明显局限。“互联网+监管”是新时期监管工作的趋势,肇庆市校园食安监管系统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监管效能。

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餐饮科负责人表示,以实时监控与AI识别功能为例,支持远程查看学校食堂和配餐企业的后厨关键区域,替代传统“跑断腿”式巡查,1名人员可同时监管多所学校,全力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各级职能部门可以通过智慧监管系统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督促学校、校外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及时处置,查明分析原因,采取有力措施,规范食品经营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实现食品供应各环节实时可查并事后可追溯、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逐步形成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自查、校园后勤管理日常巡查、家委会(代表)参与抽查、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全方位联动监督体系。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