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集植物园里,工作人员依托智能滴灌系统、物联网传感器等,培育树木幼苗。 记者 潘粤华 摄
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董俊豪 邓如杰
近日,广东省林业局发布了第二批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尽责接待点)名单,肇庆怀集植物园成功入选,是全市唯一上榜单位。该植物园是如何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义务植树事业发展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前不久,怀集植物园依托“云植树”小程序等线上认种平台,在园区举办了一场义务植树活动。近60名群众手持铁铲、水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有序植树,共种下约500株苗木。这是该植物园践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的生动实践。
“尽责接待点总面积达928.35亩,有核心植树区、生态科普区、休闲体验区及配套服务区等功能板块,是集‘义务植树+特色景观+生态产业+自然教育’于一体的植物园。”怀集植物园负责人陈俭介绍,该植物园核心植树区的面积超678亩,年承载义务植树任务量超1万株,可容纳1000人同时开展线下植树活动。
为进一步助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2023年,怀集植物园启动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创建工作,致力为全民参与生态保护提供充足空间。
“为创新义务植树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植物园以‘数字赋能生态’为核心,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尽责体系。”陈俭举例称,线上方面,该植物园开发了“云植树”小程序等平台,集成树苗认养、植树打卡、科普学习等功能,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线下则细分苗木培育区、育才林、企业林等主题植树区,同步配套5公里生态步道、南药科普基地及多媒体教室,满足不同群体的植树体验与自然教育需求,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提供多元路径。
该植物园还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配备了智能滴灌系统等设施,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苗木生长状态,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
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怀集植物园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优势,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定期开展苗木培育、生态修复等技术培训。同时,依托布设智能导览屏、科普展板、互动体验设施等,该植物园年均组织科普讲座、亲子研学等活动超50场,累计吸引超2万名市民参与线上线下义务植树。
怀集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持续优化怀集植物园的线上平台功能,拓展“认种认养+文创开发+研学体验”多元业态,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肇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广东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新动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