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郭达祥
“肇庆的邓兆祥,海军的邓兆祥,民族的邓兆祥”。走进位于端州区厂排街的邓兆祥故居,展陈的主题引人注目。这位中国现代海军奠基者,曾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更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毅然率全舰官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重庆”舰起义,极大地震撼了日暮途穷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军衔,为人民海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少年立志 学技报国
1903年4月1日,邓兆祥在广东省高要县肇庆镇孖木棉村(现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厂排街一巷35号)出生。他的少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大转折,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当时一大批志士仁人报效祖国的壮举,使他逐步受到了爱国主义、振兴中华等进步思想的熏陶,产生了朴素的强国之志和报国之心。
1914年3月,不满11岁的邓兆祥考取黄埔海军学校,成为第十六期学员。1919年9月后,他先后在上海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南京海军鱼雷枪炮学校学习,掌握海军的航海、枪炮、水中兵器等多种专业知识。
1929年,邓兆祥被选派到英国留学,先在英国舰艇上见习,后来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英国海军鱼雷学校学习。怀着“中国要强大,必先强我海防”和“雪我甲午耻辱”的信念,他刻苦钻研鱼雷、航海、信号、枪炮等专业知识,取得优异成绩。1934年6月,邓兆祥学成归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兆祥历任国民党海军水鱼雷营营长、海军第二舰队中校参谋、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部参谋等职,在长江沿线布雷。1939年,邓兆祥任桂林行营江防处水雷总队总队长、西江第二守备总队总队长等职,进驻肇庆,在西江的永安、沙浦、桃溪等水域布雷,阻止日军沿西江而上。1942年11月,邓兆祥转任马尾海军学校训育主任。为激励学员不忘国耻,他亲题“雪甲午耻”四个大字制成牌匾,悬挂在学校图书馆的大门上。
起义明志 投身革命
抗战胜利后,邓兆祥任国民党海军赴英接舰学兵总队队长,负责训练招考入伍的大、中学校青年学生,此后还率兵赴英训练,并接收“重庆”号巡洋舰。1948年10月,经过100多天的远航,“重庆”号巡洋舰在邓兆祥的率领下抵达南京下关。
回国后,邓兆祥对悍然发动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派十分不满,更对军队的腐败与堕落深感痛心,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2月25日,在进步官兵的支持下,邓兆祥率领“重庆”号巡洋舰全舰官兵在上海吴淞口起义。当天凌晨5时45分,邓兆祥一声令下,“重庆”号巡洋舰载着574名水兵趁晓色驶出了吴淞口。他亲自绘制海图,设计瞒过了国民党海军当局。26日早晨6时,经过25个小时的航行,“重庆”号巡洋舰顺利抵达山东烟台港。
“重庆”号巡洋舰起义震撼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电报嘉勉。毛泽东、朱德在嘉勉电中说:“你们所走的道路乃是爱国的国民党军事人员所应当走的唯一道路。你们的起义,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主人美帝国主义者已经日暮途穷。他们可以炸毁一艘‘重庆’号,但是,他们不能阻止更多的军舰将要随着你们而来,更多的军舰、飞机和陆军部队将要起义,站在人民解放军方面。”
随后不到一年里,嘉勉电的预言变成了事实,国民党海军舰艇起义达17起,涉及大小舰艇97艘,官兵3.8万人。
兴教育才 构筑海防
加入人民海军行列之后,邓兆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海军事业之中。
1949年5月,邓兆祥与“重庆”号官兵奉命赴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创建人民海军第一所学校——安东海军学校,并担任校长,开始从事人民海军建设人才的培养工作。此后,他领导创建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快艇学校,并先后担任海军快艇学校第一任校长、大连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等职务。他认真负责,乐育英才,严谨治学,精心授教,为培养、造就人民海军的大批骨干人才付出了心血。
1955年9月,邓兆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军衔;同年11月,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6月,他调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1957年6月任该基地副司令员,1960年8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1965年7月,邓兆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他曾经谈起对党的认识:“共产党胸怀大志,真心为国,海纳百川,天地可鉴。”
1981年12月,邓兆祥任海军副司令员。1983年后,他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率政协视察团,深入全国各地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