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源愿 通讯员 郭达祥
在四会市东城街道沙头社区,一座承载红色记忆的历史建筑——德伦园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由抗日英雄陈德后人联合四会市关工委、沙头社区共同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向人们讲述着一位革命先辈的光辉人生。
步入园内,映入眼帘的是陈德的半身铜像,面容刚毅,目光如炬,穿透时空,向世人传递永不褪色的革命意志。
1937年9月,21岁的陈德怀揣革命理想去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室里聆听革命真理。正是在这样的革命熔炉中,陈德逐渐确立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同年冬天,在一个庄严的时刻,陈德郑重地举起右手,在鲜红的党旗下许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从此,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信仰,在革命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接触先进思想
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1916年,陈德出生于四会黄岗陈屋村(现四会市东城街道沙头社区)。1933年,在广州广雅中学读书期间,陈德接触先进思想,深入了解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宗旨,最终走上革命之路。其间,陈德积极参加广州学生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的示威游行活动,组织同学参加反对学校当局购买日货、克扣新入学学生制服费的罢课活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德在同学陈友群的帮助和鼓励下,决定前往延安,加入革命队伍。1937年9月,陈德通过共产党组织的关系,与同学高奕根、周益宽离开广州,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班学习,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陈德又在瓦窑堡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班学习。结业后,受组织派遣返回广东投身革命工作。
重建党的组织
组建抗日武装
1938年6月,陈德在广州广东劳工干部训练班任政治教官,从事工运和民运工作。广州沦陷前夕,陈德被党组织分配到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不久,随队撤往西江。这时,他开始使用“章源”“张源”或“陈章源”等名字。回到四会的陈德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积极在四会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重建四会党组织,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同年11月,四会县的党员人数增至20余人,广东省委为了加强党对会宁两县革命活动的领导,决定在广宁建立中心县委,在四会建立特别支部,并指定陈德任四会特支书记,委员有雷锡南等人。
四会特支成立后,陈德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先后在黄岗、九腩、下茆、会城镇和广东省税警总团政训处建立了中共支部或党小组,积极发展党员,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1939年初,四会特支党员增加到30多人。1939年3月,鉴于四会地处抗日前线,为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四会抗日救亡工作,西江特委将四会特支改组为中共四会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管辖四会、三水两县党组织,谭丕桓任书记,陈德任宣传委员。
为了增强前线抗战的整体实力,陈德出资在四会县城开设书店、黄岗圩开设陈万祥山货店、大沙圩开办雅乐茶楼、高要县肇庆镇开设西江书店各一间。这些店铺是中共组织的秘密联络点,成为党组织宣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教育群众起来抗日救国的阵地。同时,他还利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机,通过统战工作关系,派共产党员黄显声到四会县国民兵团自卫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任中队长,并派共产党员李国柱、黄其、余仲平等到第一中队协助黄显声工作,成立党支部,黄显声任支部书记,确保党对该武装的领导。
1940年,反共逆流波及西江地区,陈德被转移至粤北的始兴县。不久,他又被党组织派往佛冈县任中共佛冈县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为方便工作,他改名为廖广华。1942年,粤北省委遭敌人破坏,陈德奉命回到家乡黄岗隐蔽。他通过同乡、黄岗中心小学校长严为柱的关系,进入该校任教,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组织活动,把潜伏在该校及邻近学校的党员教师陈璧如、黄梅、老恩煦、黄祥云、林德昭、张文嘉、巫镜池及学生党员陈广华等人组织起来,向师生和民众宣传革命和抗日救亡的道理,使黄岗中心小学成为中共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阵地。
领导武装斗争
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
1944年9月,日本侵略军为打通湘桂线,派兵占领了西江两岸的地区。中共西江党组织为贯彻“土洋会议”精神,决定成立西江临时工作委员会,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1月,中共西江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欧新到四会县,向四会县委书记陈德传达省临委有关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经过几个月的准备,1945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九),陈德、黄显声等人领导四会战时集结自卫队第三大队在四会黄岗宣布起义。24日,陈德率四会起义队伍到达广宁县罗汶,与广宁县起义队伍会师,成立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队长陈瑞琮,政委欧新,下辖四会、广宁两个大队,陈德任四会大队政治委员。
此后,在陈德等人的领导下,四会大队在广宁排沙、古水、北市等地与国民党顽军开展艰苦的斗争:在排沙圩首战国民党顽军,旗开得胜,首壮军威;挺进广宁西北部森膺洞,击败300多名顽敌;取得锁匙牌山坳伏击战大捷,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活捉广宁集结大队大队长周少保;进攻古水圩,威震广宁、怀集两县;进军北市,破仓分粮。这些活动为迎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西挺大队,继而建立广(宁)清(远)边、广(宁)四(会)边、广(宁)高(要)边、广(宁)德(庆)怀(集)边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陈德则在党组织安排下离开部队,在广州和香港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陈德历任广宁县第三区督导处秘书兼连队指导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四会独立大队大队长等职,为四会和西江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德又历任四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四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为解放后四会县的政权建设、社会秩序的恢复、生产的发展等发挥积极作用。1968年,陈德同志去世。2019年12月6日,位于四会市东城街道沙头社区红村的陈德故居被公布为四会市历史建筑,故居旁的德伦园于2020年6月被公布为肇庆市关心下一代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父亲去世时,我还很小,主要从家人口中及党史资料上了解到他的革命事迹。共同建设德伦园是想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陈德的儿子陈平说。
四会东城街道沙头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永强介绍,每逢重要活动日,社区都会组织党员干部到德伦园参观,并重温入党誓词。四会市中小学生、村民也经常来这里参观,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我们将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市民游客讲述陈德的事迹,推进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