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一门五忠烈 丹心照汗青——伍学桢一家用生命书写革命史诗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郭达祥

在广宁县坑口镇的苍松翠柏间,一座烈士墓碑静静矗立,每年清明,当地群众与师生都会前来祭扫。碑文中镌刻的“伍学桢”三个字,承载着一段满门忠烈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历史。伍学桢,这位从广宁走出的革命战士,与妻子冯启贤及家人一道,用生命在南粤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从望族子弟到革命先锋

1908年,伍学桢出生于广宁县二十四区(现坑口镇)狮村葫芦坑村的伍氏家族。作为当地望族,其祖父伍墩荣名下有山田年租80石,居屋3间及一座防盗炮楼,家境优渥。但这位富家子弟并未安于现状,在时代洪流的激荡下,早早投身革命事业。

1925年春,共青团广宁特支书记邓拔奇在农民运动中发展组织,伍学桢毅然加入共青团。同年5月,上林小学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伍学桢被推选为支部书记,与副书记冯廷海等人一道,在二十四区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他们还多次率领农民自卫军与二十五区农军联合作战,攻打江美坪江拔湖等反动民团。

当时的二十四区农民协会委员长伍抚平带头捐出年租100石稻谷作为农协经费,受其影响,伍学桢也说服家人,为农民自卫军出钱出力。这份舍家为公的抉择,彰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赤诚。同年,伍学桢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进步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蜕变。

1926年12月,伍学桢被派往广宁县农民自卫军模范队接受三个月培训,军事素养与革命信念愈发坚定。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他与冯启贤相识相知。冯启贤,1907年出生于上林村,时以上林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农运工作,带头砸神庙、剪辫髻、闯祠堂,勇敢挑战封建势力。1928年初,这对志同道合的青年结婚。婚后正值大革命低潮,伍学桢作为农民自卫军队员,积极参加县委组织反抗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其间,伍学桢夫妇以探亲等多种形式到二十五区的上林等地与农民自卫军骨干联络,交流农会、农民自卫军等组织分散隐蔽保存力量等工作,使二十四区和二十五区农民运动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下来。

烽火岁月中的使命担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侨港会宁同乡会回乡服务团带来了党组织的指示,伍学桢等狮村地区党员迅速恢复活动。他与冯启贤分工协作,他恢复党组织、建立抗日游击队,冯启贤则以教员身份秘密动员青年参军。1938年11月,中共四雍支部成立,伍学桢任支部书记。

1940年,四雍抗日自卫队成立,伍学桢担任队长,上林村10多人踊跃参加,这支队伍后来成为当地抗日的中坚力量。

1941年4月,中共广宁县委改为中共广宁县工作委员会和特派员,伍学桢任县工委委员和中共四雍区委书记。为掌握武装力量,他设法打入雍和乡公所。1945年2月,广四抗日武装起义爆发,伍学桢作为四雍地区坑洞口起义点领导人之一,果断率领队伍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1945年5月,珠江纵队西挺大队与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在广宁胜利会师,为解决部队的给养,伍学桢发动群众配合四会起义部队与江屯起义队伍,夺取北市粮仓,筹集粮食2000余石。9月,珠江纵队烈豹中队挺进四雍,与伍学桢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为建立抗日根据地而战斗。

建立政权与最后的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革命形势迎来新的变化。1947年5月,广宁县第一个区级民主政权——广宁县第三区行政督导处在赤坑崩岗寨成立,伍学桢任副主任。这个涵盖6个乡级民主政权、3万多人口的红色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民主政策:组织耕友会让农民当家作主,实行减租减息改善民生,规定“按实际收成减二成五”的租率及“年利率加二”的息率,取消大斗收租等剥削行为。

在伍学桢等人的努力下,区内建有一个常备民兵中队,各乡有一个常备民兵班,组建起10支民兵队伍共600余人,建立70余所小学校,入学学生2400多名,四雍成为颇具规模的游击根据地,被国民党《星岛日报》称为“西北江小红都”。这片红色土地上,民主与希望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1948年9月,国民党调集2500余兵力分三路围攻四雍根据地。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伍学桢率部奋勇抵抗。由于民兵中队长陈鸿芬叛变,党组织秘密据点暴露,敌人包围了伍学桢隐蔽的牛雌塘。激战中,伍学桢因寡不敌众被俘,惨遭杀害,年仅40岁。9月下旬,丧心病狂的敌人又将冯启贤等4位家人杀害,伍学桢一家五口为革命事业献身。伍学桢用最惨烈的牺牲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

精神永驻 光照后人

伍学桢牺牲后,牛雌塘的群众安葬了烈士遗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伍学桢立碑纪念。每年清明节,群众和师生都会前来扫墓,铭记那段不屈的斗争历史。

伍学桢一家的事迹,是无数革命先烈为理想献身的缩影。从富裕子弟到革命战士,从夫妻同心到满门忠烈,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广宁这片红色土地上,伍学桢一家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历史记忆,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如今,当年的游击根据地已焕发出勃勃生机,那座矗立在苍松间的墓碑始终在提醒着人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伍学桢这样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精神,如绥江水长流不息,似北岭松万古长青。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