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门部署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组织团队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地开展教育帮扶。近日,肇庆选派的7名帮扶团队成员,在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圆满完成帮扶任务,带着丰硕成果载誉归来。他们如何深耕当地教育帮扶?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采访。
肇庆帮扶团队成员在昭平职业技术学校上课。 受访单位供图
优化管理模式,筑牢学校发展根基
记者了解到,三年来,肇庆帮扶团队深耕教育沃土,通过全面升级教学设施、革新教学管理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增设特色与选修课程等举措,为当地学校发展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2年初到昭平中学,肇庆帮扶团队成员、鼎湖中学副校长吴敬辉便敏锐察觉到学校存在的短板:制度执行松散、部门协作断层、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都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接过昭平中学校长重任后,他迅速带领支教团队组建调研小组,量身定制涵盖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等多维度的发展规划。
“我们进一步丰富了该校课程供给,增设特色课程与选修课等。在提升师资水平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吴敬辉告诉记者,历经积极奔走,该团队争取到超700万元帮扶资金,为学校新建教学楼、配齐多媒体及实验教学设备、升级学生住宿硬件等,从根本上改善了办学条件,让校园焕发新活力。
同样为昭平教育注入动能的,还有肇庆帮扶团队成员、四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刘奇林。2022年起,他带领四会中等专业学校帮扶队成员,进驻昭平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校长并开展帮扶工作。
据了解,该团队将学校基础设施升级与专业建设革新作为帮扶的核心,积极争取专项帮扶资金,推动电商直播平台、茶非遗展厅、茶膳研发中心等项目落地。同时,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推动1+X证书标准融入电子商务、汽车应用与维修等8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立“三课堂联动”机制,将课堂延伸至实训基地,架起产业与教育的联通桥梁,为学生就业筑牢根基……
帮扶过程中,肇庆7名帮扶团队成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管理革新为纲、以设施升级为基、以课程优化为要,不断为昭平两所学校发展筑牢根基。
刘奇林为昭平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戴上学士帽。
深耕“传帮带”,建强当地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帮扶的核心抓手。肇庆帮扶团队通过创新“青蓝工程”、构建“名师引领—受帮互派—教研赋能”三维体系等举措,持续为帮扶学校教师队伍“强能提质”,成效显著。
在昭平职业技术学校,刘奇林团队聚焦师资水平提升,精心搭建“三维体系”,推动广东省李碧卉名班主任工作室、任重明名教师工作室等落地生根,以名师资源为引领,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而在昭平中学,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来自鼎湖中学的帮扶成员刘天安与团队一道,大力推行“青蓝工程”,组织帮扶教师与昭平教师结成32对“师徒对子”,通过“点对点”指导、“手把手”传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例如,来自鼎湖中学的肇庆帮扶团队成员吴伦柏,和昭平中学教师李士珍结成师徒关系。吴伦柏从日常备课、教学技巧到教学反思,给予对方全方位细致指导。经过一年多的精准帮扶,李士珍的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所带班级的语文平均分提高近20分。
据悉,通过“输血+造血”结合,如今,两所帮扶两校均已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了“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扶心扶智,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在昭平帮扶过程中,肇庆团队还敏锐发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偏低等问题。为此,他们创新开展多样化育人活动,用巧思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初到昭平中学教高一年级历史时,我发现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普遍胆小、不善与老师互动。”回忆帮扶初期,来自鼎湖中学的莫兴容记忆犹新。为打破这一僵局,她在历史课上推出“小老师”体验活动,辅以奶茶券奖励,让内向学生从怯于发言逐步成长为课堂主角;主题班会上,她通过励志视频、电影赏析、演讲互动、趣味游戏等形式,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昭平职业技术学校,四会中学的黎小燕通过组织课本剧表演、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让沉默的职校生逐渐绽放自信光彩,学习热情也日益高涨。同为四会中等专业学校的李思捷,则通过组建篮球队、开设醒狮社团、举办体育赛事等举措,带动该校学生运动参与率从不足15%跃升至60%,校园活力显著提升。
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帮扶团队更是倾注心血。据了解,帮扶期间,吴敬辉带领团队走访了昭平县200余户贫困家庭,不仅为需要的学生提供陪伴与心理疏导,还送去助学金和学习用品,并助45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经过三年帮扶,如今昭平的两所学校实现了教育质量的飞跃性提升。其中,昭平中学2023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同比增加68人;昭平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职教高考连续三年上线率超88%,共获得省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89项……这一项项成绩,生动地彰显了肇庆帮扶团队的支教成效,在桂东大地书写出教育均衡发展的动人篇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