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甘婉怡
走进肇庆宣卿中学的学生中心,走廊里和画室内都挂满了黎子铎的画作,如今,这位被老师们称为“艺术宝贝”的少年已经收到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从高一那年决定拿起画笔的瞬间,到如今梦想照进现实,他用清晰的规划、执着的坚守,完成了儿时在“我的志愿”栏写上的“成为一名画家”的梦想。
与画笔初遇:在未知里锚定方向
高一的某个黄昏,黎子铎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清晰的念头:或许,艺术可以成为抵达远方的船,小时候的梦想依然深刻。彼时的他,对美术仍是全然的陌生,从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他却在那一刻笃定了方向——他要学美术,而且要朝着国内顶尖的艺术殿堂努力。
“我们知道子铎不是一时兴起。”科任老师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语气里带着欣慰,“他向老师提交申请时,其实在文化课上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说清了想法,还把接下来两年的时间规划都写在了纸上。”这份规划里,有对文化课的坚持,有对专业训练的设想,更有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向往。
画室里的晨昏:手执画笔画出未来的模样
学习美术的日子里,黎子铎成了年级里特殊的存在——整个年级只有他一人走在这条路上。没有同伴并肩的画室,常常只有他和画笔的对话,从最初握笔时线条的颤抖,到后来勾勒建筑草图时的从容,时光在颜料的芬芳里静静流淌。
“建筑不是单纯的绘画,它得有骨有肉,它还需要对空间感有很强烈的认知,也要对色彩有很好的审美能力。”黎子铎在分享中提到,建筑手绘里的每一根线条都藏着逻辑,每一块阴影都关联着结构。为了吃透透视原理,他把画室的静物摆成不同角度,对着素描本反复推演;为了理解空间关系,他带着素描本走遍校园,从教学楼的屋檐到风雨连廊的彩虹屋顶,用铅笔画下所见的景色。老师说,常常在深夜路过画室,还能看到他对着建筑大师的作品临摹,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像在与前辈隔空对话。
孤独从未让他退缩,尽管是年级里面唯一的一个美术生,黎子铎却能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自己学习。没有同伴比较时,他更能听清自己的节奏:今天的线条是否比昨天更流畅?这个空间的比例是否更精准?“画室里面经常都只有我一个人,美术老师是我备考过程中最好的伙伴。”在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中,他把老师的每一句点评都记在速写本的角落,再一点点融进下一张画里。得益于备考过程中大量的积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校考时,凭借过往练习的经验,快速地完成了审题和创作,最终考试作品拿到了优秀的分数。
双轨并行:让文化与艺术相互滋养
那些被颜料染得斑驳的速写本旁,总躺着几张数学演算纸。“画室晚上十点半放学,我回宿舍会再花一小时做老师布置的针对性练习,题量不多但足够保持手感。”黎子铎笑称自己练就了“快速切换模式”的本领,刚放下画笔就能拿起课本,而清晨提前半小时起床背诵的古诗文,成了一天中最安静的开场白。美术作业告一段落的间隙,也是他的“文化课时间”。“有时候画色彩累了,就转变思维做两道物理题,反而能发现画面里光影的物理逻辑。”这种跨学科的联想,成了他独特的学习节奏。
当中央美术学院专业考试传来捷报,他又迅速切换状态回归文化课。老师为他量身定制了针对性的备考计划,帮他全面地进行文化课的复习。“专业过了只是一半,文化才是让梦想落地的基石。”他总说,那些在画室里培养的专注力,用到文化课上同样奏效——就像画建筑图需要耐心勾勒,解数学题也需要一步一步推导,本质上都是与“精准”和“坚持”打交道。
从肇庆宣卿中学的画室到央美建筑学专业的课堂,这段旅程里,有黎子铎对梦想的执着,有对平衡的智慧,更有对艺术最本真的热爱。黎子铎告诉记者,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为中国建筑贡献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