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程丽涓
近期,随着气温升高和蚊虫活动频繁,佛山出现了由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有什么症状?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近日,记者到市疾控中心进行了采访。
基孔肯雅热病毒会引起发热,皮疹,关节疼痛。 资料图片
连日来,在鼎湖区莲花镇各村居,一场全方位的科学灭蚊防蚊专项行动正有序开展。行动中,镇村干部率先垂范,聚焦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集中开展积存垃圾清运、杂草枯枝清理及积水容器清除工作,并对公共区域实施规范化消杀,从源头上压缩蚊虫栖息空间。截至目前,该镇的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200余人次,累计清理卫生死角86处、家庭院落积水点300余处,公共区域消杀覆盖率达100%。
另外,近段时间,我市各县(市、区)亦积极行动,在村(社区)、公园绿地、背街小巷等公共区域,翻盆倒罐、全面清积水,对卫生死角等场所展开“拉网式”清理。同时,入户宣传科学灭蚊防蚊知识,指导居民开展家庭大扫除,清除室内和庭院积水等,大力杜绝蚊虫孳生隐患,预防基孔肯雅热病毒。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至12天,通常为3至7天。”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麦炜告诉记者,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多数患者会出现明显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体温可迅速飙升至39℃或以上,并有明显的关节疼痛,尤其集中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麦炜说,发病后2至5天,患者往往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但一般3至5天就会退疹。
同时,患者可能伴随头痛、肌肉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至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但个别患者的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麦炜解释,该病的发生与蚊虫活动密切相关,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者,病毒通过蚊虫叮咬感染人体,但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气候温暖湿润,蚊虫孳生活跃,成为高发区域。”麦炜介绍,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多雨、积水增多,若蚊虫防控不当,可能会出现局部输入性病例或聚集性疫情。
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麦炜认为,做好防护措施是关键,日常生活中,大家需注意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伊蚊主要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进而产生幼虫。因此,要清除伊蚊,清积水防止其产卵是重中之重。”在麦炜看来,清积水主要是清理房前屋后积水,翻盆倒罐清空闲置花盆、轮胎、桶等。此外,水养植物每周也要彻底换水,以消除蚊虫孳生地。
防叮咬方面,他建议,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最好穿浅色长袖衣裤,并在皮肤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等。
麦炜提醒,市民群众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尤其是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去过流行地区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暴露史,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和治疗。通过科学防蚊、早期识别、规范应对,可有效降低疾病危害,守护自身和家人健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