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明红
泛黄的照片、斑驳的转业军人证明、印着“雄风”字样的麻布袖章——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在74岁的徐晓东手中被小心翼翼地展开,铺平在桌面上。在徐晓东眼里,老物件虽已褪色,但父亲徐儒华一生赤诚的革命精神,在岁月的长河里却愈发清晰。
徐儒华。受访者供图
信仰萌芽
从农家学子到革命先锋
1910年,徐儒华出生在德庆县高良乡旺埠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他幼年天资聪颖,八岁时凭借优秀成绩免试升入德庆县立初级中学,并在族中父老的资助下读完中学。1932年秋,徐儒华考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就读,接受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38年5月,徐儒华经中共广东省委青委副书记梁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受党组织的派遣,徐儒华回到德庆县,以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政训员的身份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先后组织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并支持成立钢盾剧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点燃德庆民众的抗日热情。在国民党官员身份的掩护下,他重建德庆县党组织,在高良乡三河村建立中共德庆县支部,并任书记。“那时候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父亲明面上是国民党的官员,暗地里却冒着生命危险,给共产党筹粮筹款。”徐晓东对记者说。
1944年9月,日寇西侵,德庆县沦陷。在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下,徐儒华回到德庆,改组国民党平和乡公所,成立乡抗日自卫中队,自任乡长兼自卫队总指挥,开展抗日卫国、锄奸肃匪工作。
满门英烈
兄弟并肩抗战谱壮歌
“父亲是家中长子,兄弟四人全部投身革命。”徐晓东回忆道。在徐儒华的感召下,二弟徐金华、三弟徐玉华、四弟徐少华先后加入革命队伍,并在罗阳战斗中并肩抗战。
1944年11月,驻守德庆的日军104师团步兵126大队纠集日伪军300余人进犯高良乡罗阳村。徐儒华迅速组织平和乡抗日自卫中队和民兵1000多人,兵分两路,一路由抗日联防自卫中队队长徐少雄率领,占领罗阳村对面的山根顶山头;一路由徐儒华率领前往罗阳村后山,从背后袭击敌人,对日伪军形成夹击之势。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战,日伪军仓皇溃逃。此战共击毙日伪军10名,缴获枪支弹药一批。罗阳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德庆人民的抗日斗志。如今,罗阳炮楼已成为西江中游人民抗日力量抗击日军的标志性战斗旧址。
除了在家乡组织抗战,徐儒华还在1939年4月到封开县七星山区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建立了以王芳年、王寿年为领导的农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自卫、锄奸等工作,消灭了为害当地的土匪武装。
义帜高扬
筹谋智取炮楼奠乾坤
在德庆革命斗争史上,1948年2月28日的高良武装起义为德庆解放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当时,徐儒华将自家作为秘密据点,与上级党组织派来的陈家志同志合力,在高良乡旺埠村秘密筹备武装起义。
1948年2月28日晚7时许,起义正式打响。广德怀挺进队主力队员与本地起义人员在徐氏祠堂集结,编成四个作战小组。他们以追回被盗耕牛为名,智取旺埠村四座反动武装炮楼,俘获梁汉芬等反动头目及50多人,缴获机枪两挺、长短枪四十余支及大批弹药。一夜之间,起义部队成功摧毁三个国民党反动据点。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在随后的斗争中,徐儒华的父母、弟嫂等五位至亲惨遭杀害,家宅被焚毁。徐儒华化悲愤为力量,继续率部队与敌人开展斗争。1949年10月23日,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和南下大军胜利会师,解放了德庆。
解放后,徐儒华参加了人民政权的建设,成为德庆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不遗余力在德庆县开展政治建设,发展生产。
薪火相传
沉默之中精神不朽
在徐晓东记忆中,徐儒华总是沉默而严肃。徐晓东说,父亲虽言语不多,但每一个选择都在诉说着信仰与忠诚。这份沉默的信仰,化作这个家庭最珍贵的红色基因——十六岁的徐晓东追随父亲足迹,独自远赴海南,为祖国建设挥洒青春;母亲数十年如一日资助德庆学子,将革命年代的滴水之恩化作新时代的涌泉相报。
如今,徐儒华故居静静矗立在家乡大地,徐儒华的事迹被写进德庆县党史资料里,激励着无数后来人。“父亲若看到今日中国会如何?”望向窗外繁华的街景,徐晓东眼眶微红,“他会说,这盛世,如他所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