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森林成为教育宝库,小学生变身“公民科学家” 鼎湖山自然教育模式走向世界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鼎湖山保护区通过“一堂特色课、一条自然教育径、一支服务队”的立体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教育,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肇庆智慧和肇庆实践。

记者 潘粤华

6月中上旬,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和韩国国家树木园共同主办的第11届植物园教育国际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来自中国肇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教科科长彭丽芳,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鼎湖山保护区植物科普教育的实践成果。鼎湖山保护区通过“一堂特色课、一条自然教育径、一支服务队”的立体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教育,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肇庆智慧和肇庆实践。

“小小科学家“志愿者给公众讲解鼎湖山动植物知识。受访者供图

“小小科学家“志愿者给公众讲解鼎湖山动植物知识。受访者供图

一堂课:科研成果到科普教育的转变

在鼎湖山保护区自然教育的课室里,来自肇庆中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围绕鼎湖山里的防火植物——荷木展开了热烈讨论。“树木怎么能防火呢?树木是拿来烧柴用的!”

面对孩子们的质疑,鼎湖山保护区自然教育项目执行者彭丽芳带着他们走进鼎湖山森林,看一看防火林带上生长的荷木,解开树木防火奥秘——叶片含水量高,形成林带不仅能阻断火源传播,还能避免传统防火隔离带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原来树木真的可以防火。”肇庆中学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黄夕桐说,课程非常有趣和新奇,帮助自己提升了思考和探索能力。

将鼎湖山本地资源和科研成果以科普方式呈现,这样的课程转化在鼎湖山已成体系。如在2011年,中国科学院在鼎湖山成立了一个“碳专项”,彭丽芳根据“碳专项”科研成果设计出森林碳储量和个人碳排放自然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测量树木胸径来计算这棵树的碳储量。

一位参与课程的女生发现,她家全年衣食住行用的碳排放需要55棵胸径20厘米的树木才能“中和”。这个发现促使她改变出行方式,再不让母亲短途开车接送。“科学家用数学模型揭示森林在碳储量上的生态价值,我们要让科研成果贴近日常生活,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彭丽芳说。

肇庆中学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万韬在鼎湖山认识了马尾松,第一次见到恐龙化石和会发光的宝石,“自己学习到很多大自然知识,也认识了很多科学家,他们的科研精神值得我学习。”如今,鼎湖山保护区认识防火植物、森林水文、苔藓生态等系列课程,已形成从低年级趣味体验到高年级科研实践的完整体系,并在2023年3月出版了国内首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系列丛书的第一套自然教育课程。

一条径:人人都是“公民科学家”

蜿蜒在鼎湖山森林中的“小小科学家之路”,是鼎湖山保护区献给公众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在这条融合12个主题的自然教育径上,人们可以通过拍照、测量、记录,将所得信息以扫描二维码形式上传,为科学家提供最基础的科学数据。

“鼎湖山保护区开发出一种新的自然教育方式,那就是让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民众,参与到我们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中。”彭丽芳举例,“植物物候的观测与记录”是12个主题之一。植物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所以科学家会通过监测植物的生长期变化来了解气候变化,这需要对它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果熟等各个物候期进行记录。游客就是非常好的植物观测者。鼎湖山保护区在旅游区内建立解说牌,引导公众拍照记录、上传,科学家就可以收集到这些植物物候的基础数据了。

“孩子们觉得,自己在参与真正的科研项目。”彭丽芳告诉记者,在给学生上植物物候观测课程时,学生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科学家,带着使命感非常认真地完成植物物候的观测活动。

在“死亡与新生”主题展示板里,记者看到风灾后森林演替的科普介绍。每年,鼎湖山受到台风影响后,部分树木会倒伏。彭丽芳说:“森林有非常惊人的恢复自愈能力。游客只要在受灾区域拍一张照片上传,通过长时间积累,科学家就可以了解到这一片受灾森林的恢复情况以及植被演替情况。”

一支队:多元共建的教育力量

支撑着鼎湖山自然教育体系运转的,是鼎湖山独特的服务队伍。当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团队,以及一支活跃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鼎湖山保护区基于科学家团队的科研成果开发自然教育课程,志愿服务队则协助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2021年,鼎湖山成立鼎湖山志愿者团队,成员约100人。在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志愿者们维持秩序,帮助学生使用工具进行自然观察;在进山研学活动中,协助相关工作,解答学生疑问;在鸟类监测中,拍到鼎湖山鸟类新记录。这支多元化的服务队伍,确保了自然教育的专业性和普及性。

志愿者杨冬梅在2021年加入鼎湖山志愿者团队,数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她获益良多。在她看来,鼎湖山自然教育为学生、公众打开了认识鼎湖山的另一扇窗,在那里能看到五彩缤纷、斑斓有趣的自然世界。

自然教育的队伍,从鼎湖山保护区延伸至学校。自2024年6月起,肇庆中学附属小学便参与到鼎湖山保护区自然教育,开展科普进校园、进山研学,参与学生近1000人。该校科学老师邹子午告诉记者:“学校依托鼎湖山这一‘自然课堂’,将教学与本地生态结合,让教育贴近生活,既降低成本,又强化了学生对本土环境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

对学校来说,鼎湖山自然教育课程丰富了教学形式与内容,打破了传统课堂局限,为学科教学提供鲜活案例与实践场景,助力科学知识融合渗透,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与品牌影响力。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