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5月27日,农历五月初一,高要区金利镇西围涌河道上,70余支龙船队共赴龙舟之约。
赛前训练中,年轻一代挥桨接力,学习扒龙舟。 记者 朱梦丹 摄
噼里啪啦,鞭炮声响,这是同宗村落间的独特问候。鼓点渐密,河道里翻腾的水花与船桨掀起的浪涛交织,勾勒出“中国龙舟之乡”的端午盛景。
与往届正式赛事不同,今年的自由赛更显松弛——年轻人用船桨打起水仗,幼儿在父辈怀里划出人生第一个扒龙舟标准动作,终点线爆发的不是胜方的怒吼而是双方的掌声……河道里满载笑声的浪花与锣鼓声交织成岭南水乡特有的端午序曲。
传承与变革的平衡术
上午8时,趁大部队还没来齐,帽岗船队13岁的朱业南纵身跃上龙舟,手臂紧绷,举桨过头,挥桨,击水!
这个四年级便开启龙舟生涯的小扒丁,早已将划桨动作练成肌肉记忆。登船前,他还和哥哥拌起了嘴,嘟囔着这次一定要参赛。
河道另一侧,石林二甲船队的鼓手陆润棠正以特有的节奏敲击鼓面。这位益美五金创始人的击鼓技法,恰似他应对国际贸易波动的智慧:“关税起伏如同水波,关键要像调整划桨节奏般稳住阵脚。”
自由赛渐入佳境,河道迎来最动人的画面:振星一村的龙船上,5岁“萌娃”坐在父亲的怀里,在父亲手把手指导下划出人生第一个完整动作。岸上母亲用手机记录时,孩子突然扬起水花,惹得全船哄笑。这种代际传承的场景,在金利各村比比皆是。
“我们不是在培养运动员,而是在守护文化基因。”金利龙舟协会秘书长梁念彬凝视着嬉闹的孩子们。
金利龙舟大赛已连续多年成为国家级赛事。梁念彬介绍,近几年,这场延续数百年的民俗活动正经历创新蝶变:河道上,碳纤维船桨划破经年清淤治理的西围涌碧波;岸边健身区,佛山专业教练指导的陆上划桨训练已成常态。“当幼儿园孩童能在告别脏乱差的河涌里嬉水,当00后扒丁握着轻量化船桨破浪,便是对龙舟文化最好的传承。”
“五金之都”的龙舟经济学
在金利龙舟博物馆对面的圩镇客厅展架前,肇丰文创负责人郭弟喜正俯身用龙舟文创逗着5岁的儿子。这位来自金利龙舟发源地茅岗村、祖辈皆为水上人家的女企业家,将400年龙舟文化的传承刻进了生活点滴。
“今天特意向幼儿园请假半天,让孩子来体验,就是要让龙舟基因在下一代心里扎根。”她轻抚着展台上鎏金的智慧金龙摆件介绍道。
这座改造后的文化综合体,陈列着三记龙船工打造的榫卯微缩龙舟、关锦文夫妇雕刻的龙头车载挂件等特色文创。其中,纯手工制作的龙舟摆件尤为紧俏,日均仅产三只,却频频被五金企业成批订购,作为商务赠礼。
“有家企业一口气订了30只,说送龙舟摆件比送五金样品更有‘水乡味’。”郭弟喜分享了心中的蓝图,“过两个月,这里就会变成亲子手作天地,大人能雕龙头,孩子可拼船模。”
从博物馆展销的典藏版到百姓车内的吉祥饰物,金利龙舟文创正以多元形态破圈生长。“别看我们几家团队产品类型不同,其实我们共享销售渠道和客群资源。”郭弟喜轻敲手机屏展示聊天记录,“就像龙舟竞渡,只有众人齐桨才能劈波向前。”
郭弟喜的终极愿景是将这个融合了龙舟魂与水乡情的空间,淬炼成金利文化IP的“黄金锚地”。
流淌在血脉里的集体记忆
临近尾声,河道里的比拼转为即兴表演。有的船队突然变换阵形,用船桨拍打出漫天水幕,引发两岸喝彩。
来到六冠王要西村的泊位,记者看到29岁的陆巨杭。他身兼龙总、扒丁、企业主三重身份,被问及三者间的关系,脱口而出:“扒龙舟和搞五金,说到底都是‘水磨工夫’。”
2018年首次以扒丁身份参赛的经历,陆巨杭仍记忆犹新:“每晚四小时水上训练,两个月练出了胸肌。”如今作为龙总,他引入佛山教练团队和专业器械训练设备,将传统“听鼓划桨”升级为“科学划桨”。
这种创新基因同样注入他的五金事业——当房地产行业震荡波及铝材市场,他和哥哥果断带领长进金属转型,实现门窗铝型材全线自主生产。
“就像龙舟竞渡,过去我们只管划自己那桨,现在得盯着整条船的平衡。”陆巨杭感叹道,“在金利,扒龙舟练就的配合意识,化作车间的‘柔性生产线’,哪台机床‘掉桨’了,总有兄弟企业顶上。”
当最后一批观众离开时,正午阳光正映照在河道粼粼波光上。那些承载着乡愁与创新的龙舟,如同金利镇发展的隐喻:既要有千帆竞发的激情,也要有静水流深的定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