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江涛 林琳
时逢小满,肇庆的田野间正书写着“小得盈满”的篇章。5月21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用一整天的时间,组织市县两级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农文旅专家组成调研组,以“现场观摩+交叉互评”的创新形式,分别带队对全市8个县(市、区)开展调研,全面检阅各地今年以来开展交通主干道沿线风貌整治提升和精品示范带建设的成效。
“你来展示,我来打分!”从交通干线到田间地头,从产业园区到文旅小镇,这场行程紧凑的调研行动,既是对阶段性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凝聚发展共识的一场思想碰撞,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更接地气的“肇庆路径”。
示范带建设:从“点上盆景”到“全域风景”
作为全省较早系统谋划示范带建设的城市,肇庆立足风貌提升做“加法”,坚持“景带一体”理念,以“五个大抓”为主要建设内容,围绕“处处有亮点、时时能展示、全程大焕新”目标,创新谋划建设“一区三带”精品示范带,今年正重点打造其中33条总长约680公里的精品示范带。
调研组首站走进端州环星湖文旅高质量发展示范带,这个以牌坊广场为起点、串联四大社区的城市文旅走廊,正通过“微改造”焕发新生机。
在石牌社区乐聚创意园,旧厂房蜕变为青年创业热土,汽修车间化身咖啡工坊。“要培育更多青年创客团队,让老城更新与产业焕新同频共振。”调研组现场提出,要在全市推广“低成本、轻改造、强运营”模式,打造更多网红打卡点。值得关注的是,该片区通过文旅融合,带动集体收入从21万元增长到160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走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路径。
产业振兴的脉动在示范带激荡。高要区恒兴水产预制菜产业园内,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处理以吨计的罗氏沼虾,田头收购价同比翻番至60元/斤。“我们正与山姆会员店合作开发高端单品,预计明年产值突破5亿元。”企业负责人介绍的全产业链模式引发调研组热议。
在封开县,全县建成各类“微工厂”201家,涵盖玩具加工、服装制造、木材加工等多个行业,年产值最高可达一千万元。其中南丰镇的千亩产业集聚区从撂荒地崛起,首期签约27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可创造千余个就业岗位,印证了“土地整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逻辑。
数字见证蝶变速度:广宁县“红之源”示范带深度整合周其鉴故居、彭湃旧居、江美农协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资源,同时全面学习梅州经验做法,突出岭南特色,选取南街街道荷木新村、和平村、合记村建设风貌精品示范村,总投资6302万元,计划今年10月底前全面建成;德庆县打造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创新以“以地换地、无地上楼、有偿使用、多退少补”的宅基地镇域调剂模式,建设新农村示范小区,推动238亩土地高效流转,“强镇公司+联合社+村民”等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及以上。这些生动实践,勾勒出示范带建设“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多元图景。
风貌提升:做好“加减法”的城乡美学
今年3月中旬以来,肇庆立足清拆整治做“减法”,通过统筹安排市四套领导班子分片分段包干的形式,在原来推进“3399”交通主干道沿线风貌提升及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基础上,聚焦重要线路、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风貌实现大提升,狠下决心力扭转肇庆农村人居环境历史欠账较多的局面。
在怀集县,调研组了解到,当地将茶秆竹元素深度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对沿线铁皮厂房进行整治提升。同时该县整合县级资源,盘活“岭南蔬菜之乡”产业路入口清拆后的19亩地块,谋划建设3000平方米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这折射出肇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层逻辑——做足“减法”是为了更好地做“加法”。
鼎湖区创新“央企助力”模式,肇庆新区建安集团投入1亿元实施农房风貌提升工程,中铁广州局三公司自主出资整治坑口街道胜天渠、鼎湖大道、永安大道等重要交通主干道,推动沿线周边区域约20.65公里人居环境提升;封开县在公路沿线因地制宜种植红继木、翠芦莉、黄金叶等植物,打造“车在画中行”的生态廊道;四会市创新“四维体系”,整治农用工具房超600间,相关经验获全省推广,该市还同时制定《鱼塘、田间工具房管理六条》《养殖棚规范管理六条》,引导村民主动做好日常管护,形成长效机制……
“改造后的房子比新建的还要漂亮!”“微改造、精提升,风貌提升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更重要的是重塑乡村美的价值。”调研路上,类似的感叹不绝于耳。两个月以来,全市上下党员干部群众一条心、一起干,至5月15日,3060公里的交通主干道沿线和重点部位人居环境已实现明显提升,清拆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8个县(市、区)首批重点打造的精品示范带已具雏形。
协同发展:从“县域竞争”到“全域共进”
交叉调研中,县域间的互学互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中国诗歌小镇”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调研组指出“这里应考虑引入类似诗词大会的赛事资源,打造沉浸式诗词长廊,让游客可体验‘题诗绢帛’的文化雅趣”;在满载美学创意与年轻活力的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调研组指出“要发挥专业设计团队力量,打造一批乡村美学工坊,用活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喜欢的平台,打造更有流量和‘留量’的‘小红村’”……
调研组成员的头脑风暴,不断碰撞出风貌提升的新火花,开拓接下来工作的新思路。“带着泥土芬芳的改造提升,正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底片。”调研组的特邀专家、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常务会长刘锋评价道。
此次调研创新设立“5个9”评价体系,从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等五大维度对示范带建设量化评分。为进一步推动结果运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将统筹资金,奖励各组中得分前两名的县(市、区),营造比学赶超、创优争先浓厚氛围。
按照《肇庆市精品示范带建设指引》进度安排,8个县(市、区)首批精品示范带将在6月中旬前完成建设,33条精品示范带将在9月底前全部完成建设。
“各地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在互学中找灵感,在对比中促提升。”调研组在小结会上强调,要坚持“点上示范”与“面上推进”相结合,将好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肇庆样板”,确保“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一路调研,一路思考,小满时节特有的“将满未满”哲学,正映照着肇庆的改革智慧。从星湖畔到贺江边,从预制菜工厂到古村落民宿,肇庆以“百千万工程”为笔,绘就一幅城乡共富、景产融合的新图景,以“群众所需、百姓所盼”为谱,奏响一曲城乡融合发展的交响乐。这场交叉调研,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新征程的起点——肇庆的答案,正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