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以会为媒引活水 文旅融合绘新篇 ——肇庆借力文博会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陈明红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已成为展会界的“顶流”,备受全球瞩目。

自2009年第一次独立组团参展以来,肇庆与文博会已连续携手17年。文博会已成为推动肇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文博会的带动下,肇庆文旅产业活力迸发,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加快实现。本届文博会,肇庆携文化创新成果亮相,展区以“千年砚都·潮起湾区”为主题,重磅推出“元宇宙+非遗体验”、端砚数字交易平台等创新成果,全面展现肇庆文化产业的活力新貌。

以会为媒 文旅项目纷纷落地

漫步于端砚文化村,端砚大师俯身雕砚,刻刀游走间,石屑簌簌;端砚博物馆的砚石作品《端溪砚坑揽胜图》吸引游客驻足细品,感受绿端之精美;街区两侧,游客穿梭于各店铺之间,指尖轻抚,只为寻找一方心仪的砚台。

端砚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依托黄岗街道白石村建设的端砚文化村,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文化地标的崛起,正是缘起于深圳文博会。

2009年,肇庆首次独立组团,参加第五届深圳文博会。这届展会上,端砚的市场前景和品牌力量让一家深圳企业看到商机。很快,该公司在肇庆投资开发,由此催生了今日的端砚文化村。

如今,这里已形成集博物馆、展览馆、文房四宝街区、交易中心、鉴定中心、大师工作室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商务区入驻商户超250家,文商旅业态不断丰富。肇庆还逐步形成以“砚坑—砚村—砚岛”为载体,集生产、展示、科普、鉴定、拍卖、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聚区。据悉,肇庆端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相关企业2200余家,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

肇庆端砚产业的创新步履始终不停。今年“五一”期间,肇庆在端砚文化嘉年华上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打造端砚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探索“元宇宙+非遗”新场景。

“我们将持续深化‘中国砚都’品牌建设,通过专项基金扶持、拓展文创及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以端砚产业为引擎,推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图景。”肇庆市文广旅体局产业发展科科长饶宝城说。

除了端砚文化村,以文博会为媒,德庆悦城龙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怀集六祖禅院等多个项目纷纷落户肇庆,生根发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深挖资源  文旅产业活力迸发

自2009年首度亮相以来,肇庆从未缺席文博会,并连续多年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在文博会的带动效应下,全市文化产业活力迸发,有效实现以“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宋城骑楼街风采重现,鼎湖山“问鼎祈福”持续火爆,高要猫爪谷春节爆满,封开贺江碧道画廊晋级4A级景区……近年来,肇庆坚持以文化强市建设为引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文旅经济亮点突出、热潮涌动。

“肇庆连续三年举办广府文化庙会,将其打造成为特色品牌活动。今年广府文化庙会吸引了61.2万人次游客来肇,带动近6000万元旅游消费。”饶宝城介绍,肇庆依托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等,深入挖掘其内涵,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形成全年不间断的文化旅游活动格局。此外,端砚文化嘉年华、德庆悦城龙母诞、四会玉文化节等文旅活动也颇具影响力,大大提升肇庆的城市吸引力。

肇庆酒店民宿产业同样表现强劲。近年来,肇庆多个乡村精品酒店民宿项目加快推进,全市新引入乡村酒店(民宿)项目23个,新获评全国乙级民宿2家、丙级民宿1家,新评定“肇府人家”民宿5家;德庆蓝岸民宿获评“2024年度广东省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文旅体商结合不断释放消费市场潜力。

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节庆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已成为肇庆优越的旅游资源。数据显示,2024年,肇庆共接待游客21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8.7亿元,分别比2023年增长27.8%、12.5%;2024年完成文旅投资54.4亿元,增长1.7倍。

政策筑基  文化强市再开新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肇庆加快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夯实基础。

同时,肇庆吸引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落地建设,建成并开放黎雄才美术馆、黎雄才艺术纪念馆、黎雄才故居,扎实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2025年,肇庆重点谋划好鼎湖山东入口、龙母大剧院、中洲温泉文旅康养等项目,加快德庆盘龙峡、高要金象山大峡谷等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推动鼎湖五福村、封开月亮湾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展望未来,乘着深圳文博会的东风,肇庆将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更多本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