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扎根乡土 巧解心结——记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初级中学心理教师陈艳瑜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林琳

夏天的风捎带着“龙舟水”打湿了教学楼的走廊,一位扎马尾辫的年轻教师正俯身聆听学生的诉说。这位教师就是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初级中学唯一的专职心理教师陈艳瑜。1999年出生的她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扎根乡土,用专业与热忱守护着乡镇青少年的心灵成长。

近日,陈艳瑜和团队在广东省第二届职工心理健康服务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站在了聚光灯下,但对她而言,最重要的赛场始终在那间充满故事的心理辅导室。

以心换心:在困境中播撒希望

2024年9月,刚入职的第三天陈艳瑜就遭遇重大考验:一名情绪障碍学生扬言轻生。陈艳瑜告诉记者:“当时所有老师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我,最后几乎用尽我毕生所学才化解了危机。”

新学期过半,陈艳瑜的电脑里已保存着多份心理评估报告。面对乡镇中学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心理问题复杂化的现状,她始终秉持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在陈艳瑜的咨询档案中,有一位学生因家庭变故和学业压力陷入抑郁,甚至出现自残行为。陈艳瑜通过叙事疗法引导该学生将自身经历转化为独立故事,着重挖掘曾照顾患病家人、坚持完成学业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重拾责任感与坚韧品质。面对另一位因人际关系而焦虑的学生,她运用短程焦点解决技术,通过“每日记录积极事件”“主动交流一人”等可操作目标,逐步改善该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个学年下来,陈艳瑜累计处理心理危机干预13例,开展个体咨询超120小时。“这些经验让我在比赛中也能够冷静分析复杂案例,灵活运用叙事疗法和短焦技巧,为来访者提供有效的帮助。”陈艳瑜说。

破壁创新:让心理课“活”起来

“请大家打开‘情绪盲盒’,抽到‘考试失利’卡片的同学来演一演。”在陈艳瑜的心理课堂上,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被彻底颠覆。她将乡镇中学的现实情境融入教学设计,用“家庭剧场”演绎代际沟通矛盾,借“心灵便签”收集匿名困惑,把高频问题变成课上主题。

“很多孩子起初觉得心理课就是‘思想教育’。”陈艳瑜掏出手机展示学生的课堂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画满彩色思维导图,边缘还贴着做成表情包的心理学名词。“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故事真的能被看见,课堂就变成了安全的情感港湾。”陈艳瑜表示,这种“体验即疗愈”的理念,让曾经缩在教室后排的学生也开始主动举手分享。

教学的创新离不开系统性的支持。莲塘镇初级中学副校长高廉海告诉记者,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构建“课程一活动一支持”全链条体系。配备专职(专业)教师,同时鼓励教师考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ABC证,担任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开设心理课与校本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和危机干预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家长课堂等活动,并与医疗机构合作畅通转介渠道,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未来,我们还将深化数据赋能,打造更精准的心理教育模式,护航学生健康成长。”高廉海说。

课堂外,陈艳瑜参与的高要区“扶苗”专项行动已助力23名学生重返校园,通过心理服务和跟踪帮扶实现莲塘镇88%的劝返完成率。

织就心网: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在陈艳瑜的统计本上,60%至70%的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相关。“乡镇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破圈突围。”这位年轻教师的眼里有担忧,但也充满希望。

如今,高要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各相关部门立足各自职责,以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核心,健全“宣传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积极开展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在陈艳瑜看来,每场社区宣传活动、每次家访时的心理知识普及,都是在编织更紧密的社会支持网络。

午后的阳光照进陈艳瑜简朴但不失温情的办公室,刚结束比赛的她又投入到新课题研究中——如何向乡镇基层干部提供更贴合实际的心理服务。“比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把心灵之花播撒在广袤农村,是这位“95后”教师温柔而坚定的目标。

从省大赛领奖台回到乡镇中学的三尺讲台,陈艳瑜将继续用专业与情怀搭建起心灵的桥梁。在她的蓝图中,乡镇心理健康教育不该是“奢侈品”,而应成为触手可及的“阳光雨露”。当更多年轻的专业力量选择扎根乡土,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终将绽放出绚丽的希望之花。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