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无论是世界上体型最为庞大的竹子,还是细小如枝条的竹子,都能在基地里寻得踪迹。”广宁县竹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广宁县竹子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成功种植82种珍稀竹类。
示范基地坐落于绥江和古水河两岸,从排沙镇扶罗村至古水镇牛岐村,沿绥江、古水河绵延约50公里,连片种植青皮竹丰产林近20万亩、茶竿竹丰产林超10万亩,集科普、科研、林下复合经营示范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是绿美广东(广宁竹海)生态建设示范点的关键节点之一。
这里有体型最大的竹类巨龙竹,高度近30米;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竹类越南甜龙竹,富含23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珍稀濒危竹类花叶巨竹,全球数量少于600株;小型竹子鹅毛竹,高度仅10厘米多……
凭借丰富的竹种资源,示范基地近期与广州云溪植物园等26家机构一同,首批入选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体系。
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并不容易,需要面对多方面困难。
一是竹种名称繁杂。在野外探寻竹种时,因部分竹种学名本土化,衍生出众多别名、俗名,致使调查任务愈发复杂。例如篲竹,当地人称其为“铁篱竹”,无疑加大了竹种辨别工作的难度。
示范基地工作人员邀请华南植物园竹子分类学专家通过地下茎排查、节间测量、对照《中国竹类图志》进行箨鞘比对、开展叶片解剖、观察生态关联等进行科学鉴别,反复仔细确认竹子品种。
二是生长环境差异。尽管广宁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越,但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竹子在示范基地里扎根生长绝非易事。前述负责人以示范基地附近竹种举例:“清桂笋公竹通常生长在清桂等海拔较高的地区,引种回基地后,不适宜新环境,种了三次才有一丛竹子成活。”
该负责人回忆,去年4月,广宁遭遇连续暴雨,部分地区受灾严重。示范基地临近绥江,未能避免洪水灾害,部分竹子被淹,如泡竹仅存活一丛,后续经精心养护才得以继续生长。
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竹子,示范基地在核心区域为每种竹子都打造了科普牌,详细标注竹种名称、产地、用途等信息,并通过二维码链接提供更深入的查询服务。“我们将在核心区域扩种75亩,引进更多不同的竹种。”该负责人满怀干劲地说。
如今,这里不仅是植物保护的场所,更是科研与创新的高地。近年来,广宁县林业局成功申报并开展多个与竹产业相关的科研项目。例如,广宁县竹产业发展中心依托2024年绿美广东六大提升行动专项资金(30万元),启动“水果甜笋宜林荒山荒地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苗圃基地建设,成功引种云南甜竹笋、勃氏甜龙竹、吊丝丹竹300丛竹苗,开展扦插育苗试验并收集数据。今年春季,项目组持续推进扦插育苗试验,完成30亩示范林建设,累计种植竹苗约1000株。
示范基地正在与华南植物园合作开展广宁竹种质资源调查,并计划编制《广宁县陆生竹类植物图谱汇编》,为竹类植物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示范基地还肩负着自然教育的使命,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现场游览、专家讲解、有奖竞答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竹类植物,了解竹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示范基地还承接机关单位的学习调研活动,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窗口。
如今,示范基地与罗锅村的古街、观竹楼等景点联动,形成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生态圈。这片竹海正以破土而出的锐气、节节向上的韧劲,为绿美广宁生态建设绘就最动人的底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