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甘婉怡
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恰好与肇庆市气象局近年来在气象预报领域的科技创新实践不谋而合。从“看云识天气”到“算天如神算”,肇庆气象人借助一系列“黑科技”,不仅让天气预报精准到分钟级,更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市民生活的每一个场景。
观测网络织“天网”,数据采集无死角
在肇庆,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藏着气象科技的“眼睛”,全市平均每七八公里便有一座区域气象观测站,它们24小时不间断地捕捉着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关键数据,构建起一张精密的地面监测网。而高空,探空气球搭载着先进仪器直抵高空,将不同层次的“大气密码”传回地面。
“我们的气象雷达系统更是‘火眼金睛’。”肇庆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翁佳烽向记者展示实时监控画面,屏幕上,降水云团的移动轨迹清晰可见,“县区配备的小雷达,能精准锁定强降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行踪,为短时预警争取宝贵时间。”
更令人称奇的是气象卫星的“天眼”视角,它不受昼夜限制,全天候扫描地球,云图、水汽分布、地表温度等信息一览无余,为台风路径预测、大范围降雨预报提供关键依据。
数值模型“大脑”进化,天气预报趋近“完美”
如果说观测设备是气象预报的“感官”,那么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就是它的“超级大脑”。据介绍,天气预报的核心是通过计算机大模型对大气运动进行数值模拟,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现代天气预报依赖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模型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不断提升,同时在众多科研工作者和预报员的努力研发下,大气物理过程的模型方案也得以不断改进、数据误差也不断缩小,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大气运动,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模型就像‘天气实验室’。”翁佳烽解释道,“我们将观测数据输入模型,它便能推算出未来天气可能出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算力提升,模型‘思考’得更快、更细,对复杂天气的‘理解’也更深入。”
台风、暴雨这些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离不开监测手段、计算机模型、数据处理平台和预报员经验等因素。以台风预报为例,结合模型、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多源数据,能精确预测台风路径和强度。这背后,是科研人员对大气物理过程的持续“解码”——从云滴碰撞到气流湍流,每一个可能影响天气的因素都被量化、建模。
AI大模型“加盟”,气象预报迎来新范式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气象预报注入新活力。近年来,肇庆市气象局不断探索AI在天气预测中的潜力,抢先成为省内首批运用数字气象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城市,在日常工作中也灵活运用AI技术提升工作效率。
“AI擅长处理海量数据,能辅助预报员快速识别和分析天气系统。”翁佳烽介绍,“气象领域本身就拥有海量的数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预报员对观测数据、模型预报数据等的分析处理效率。”
不过,气象专家也坦言,AI并非“全能”。对于历史上罕见的极端天气,由于缺乏足够样本,AI的“想象力”有限。因此,肇庆市气象局采取“人机协作”模式——AI负责数据挖掘,预报员结合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确保预报既高效又科学。
服务触角延伸,气象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
精准的天气预报,最终要服务于民生。肇庆市气象局构建起全方位、无死角的信息传播网络:从电视、广播到微博、微信,从气象电子屏到农村大喇叭,天气信息触手可及。
“以前出门看天,现在看手机就够了。”市民王阿姨展示着手机上的“肇庆天气”APP,界面上不仅有实时天气,还有穿衣指数、紫外线强度等生活建议。
在防灾减灾领域,气象预警更如同“守护神”。在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等特殊天气来临前,肇庆市气象局提前在各平台发布预警,并通过三大运营商向全市手机用户推送应急短信,为人员转移、船只回港争取了时间。
站在世界气象日的节点回望,肇庆市气象局的“黑科技”之旅既是科技进步的缩影,也是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从“观云测雨”到“算天知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气象预报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