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岁末年初,在肇庆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场场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的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先后在广宁横山镇罗锅村、四会地豆镇、高要南岸南亨社区、德庆凤村镇上演。串烧山歌、名伶粤剧、时尚曲艺、民俗展演……原汁原味的乡土节目不仅承载着乡音、乡愁、乡情,更助燃了肇庆春节火热的喜庆氛围。
演出主角是当地村民,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使得“村晚”正逐渐成为肇庆乡村欢度新春佳节的新年俗。
村民站C位节目本土化
春节前一周,德庆县凤村镇飞凤舞蹈队队长黄水莲收到通知,“舞蹈队要参演凤村镇的‘村晚’!”难掩激动心情之余,黄水莲立刻召集了12名队员,根据以往自学的舞蹈动作,加紧彩排练习。
大年初五,粤治·粤美“凤村村晚”热闹开场,这支业余自发组织的舞蹈队,以伴舞的形式打响晚会头炮,“我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队员中有的是老师,有的是种植户,或是工人,平时各有各忙,一到年节,锣鼓声响,大家又齐齐聚首为“村晚”出力。”黄水莲觉得,春节里,能在家门口纵情歌舞,这份体验感实在难得。
据了解,在肇庆各地“村晚”中,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占据大半,主打“本土化”。
如鼎湖凤凰镇的“村晚”,一曲经典粤语童谣《月光光》,经过鼎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凰山歌)传承人黄金年及学校共同改编后,变得极具客家风情;结合广宁方言和武术文化,在“罗锅村晚”上,广宁本土文艺志愿者唱起了《返乡下》《跟到阿公去睇牛》《武正道》等贴近百姓生活的民歌。
“让村民走上自己的乡村舞台,是我们编排节目的重点。”肇庆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钟道宇认为,无论是种地的农民、搞养殖的技术员,还是返乡的游子,在“村晚”中都有机会登台当“民”星。“节目接地气之余,更体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声音。”
“村晚”拢人心聚人气
“村晚”是时代的产物,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它展现出更多的精彩与期冀。而在肇庆,“村晚”所带来的乡风新气和延伸效应,既拢人心又聚人气。
“走,看‘村晚’去!”从2023年开始,在当地经营油厂生意的陈水权,每逢大年初五,都选择和亲友同行看“村晚”。“和大家聚在一起,看一场热热闹闹的乡村演出,那过年的滋味甚浓。”
不止于此,在大年初五当天,记者来到凤村圩镇,尽管“村晚”尚未开始,但主干道上车流穿梭,人潮从四面八方涌来,临时摆卖摊位沿街而设,店内农货满架,食客不绝。店外爆竹声声,民俗巡游活动也随之拉开序幕……此时的“村晚”,其魅力不只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成为拉动乡村经济,凝聚向心力的关键密码。
凤村镇党委书记石航伦介绍,除了本镇人流外,活动还吸引永丰、播植、高良、悦城等镇域村民超2万人次。“从舞台搭建到节目彩排,从演员到观众,可谓人人参与,户户尽力,在齐心协力中,增强了村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陈英华是市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同时也是广宁本土文艺志愿者,对于“村晚”的群众凝聚力有更细微直观的感受。“一次到村演小品,我们忘了带道具,犯难之时,村民们纷纷返家,拿来锅碗瓢盆,道具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促进文旅融合资源下沉
此前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活力曾在一定程度上此消彼长,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基层对优质文艺资源是渴望的。近年来,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村晚热”的回归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呼唤。
“肇庆‘村晚’,讲究乡土气息与时尚艺术融合,现代元素与传统韵味交融,本土文化与地域风情搭配,省、市等优质文化艺术资源直达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得到精准适配。”肇庆市文联二级调研员、肇庆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郑琼介绍,以德庆“凤村村晚”为例,既有国家一级演员的歌唱节目,也有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舞蹈,既有诙谐幽默的小品,也有高雅的小提琴,既有年过花甲艺术家的特技表演,也有儿童少年的大合唱,不同文化的碰撞,让肇庆“村晚”葆有独特魅力。
从文旅融合层面而言,“村晚”舞台所带来的人气和流量,也成为乡村经济和文化交流了的另一扇窗。在此前“广宁罗锅村晚”,陈英华除了准备2个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节目外,还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让更多网友看到“云上村晚”的精彩盛况。“村与村,镇与镇,以‘村晚’为桥,展现乡俗风情,非遗底蕴,形成了文化交流,推动农货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