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编者按
近日,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5项。本报从即日起,从中挑选一些特色非遗项目进行采访,通过挖掘非遗项目历史渊源、传承发展以及现实意义等,展示非遗的魅力,敬请垂注。
端砚民谣第十二代传人程均堂(坐)向儿子程海锋传授端砚民谣歌词。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摄
在最近公布的肇庆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端砚民谣入列。端砚市民耳熟能详,但端砚民谣鲜有听说。1月20日,记者前往端州区黄岗街道下黄冈一社区白石居民小组,向端砚民谣第十二代传承人程均堂,了解端砚民谣的前世今生。
下黄冈一社区采石制砚历史悠久,其中白石、宾日等居民小组尤为闻名,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而在采砚中流传的民间歌谣(简称山歌),一度成为人们生活、劳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75岁的程均堂,头发花白,但精神抖擞,说着一口浓厚的本地话。青壮年时期,他在石场从事砚石开采,在北岭山的麻子坑、宋坑采石,其间学会了唱山歌。
石工在北岭山宋坑采石,端砚民谣就“出生”于这样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中。 通讯员 孔令玲 摄
“有的唱得文雅,有的唱得粗俗,随口即来,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程均堂提到,在山里采石的村民很艰苦,大家住在简陋的木棚里,一挖就是数天甚至一两个月。期间,大家为打发单调的时光,增加一些娱乐情趣,就哼起了歌儿,由此繁衍出后来的端砚民谣。
程均堂回忆,由于开采的山洞较深,附近又有山谷,采石工在洞口传唱时,声音飘出很远,吸引了在附近砍柴的村妇倾听,胆大有兴趣的就积极回应,一唱一和就对上了,成为大家在山里最开心的“文娱活动”。
程均堂当场向记者哼唱几句。“(女)水仙花乳鸽香芹菜,昨晚应承今晚返来,难为哥(丈夫)心等妹返来,并无书信寄封返来,北风去南风返,问郎出路几时返。(男)快者离娇(老婆)两三晚,慢者离娇半个月间……”大意就是:(女)老婆在家里准备好了美食,你昨晚答应回来,为什么还不回,连书信都没有,眼看又一年,几时才归家呢。(男)快的过两三晚就回来,慢的要半个月。一唱一对,道出了夫妻彼此的思念和盼望团聚,也体现了当时采石的艰辛。
当记者向程老提出现场录制他唱山歌的视频时,被婉拒了。他说,要唱出当年的感觉,就要带上采挖工具,亲自到当年开采的山洞,才能找到真正山歌的感觉。他邀约记者年后带上录音器材,一起去洞口演绎。
上世纪90年代后,政府开始加强对砚石资源的保护,采石山歌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能哼上几句的老人已是寥寥无几,年轻一辈更是无人知晓,只有部分文本(手抄本)整理流传下来。“现在能唱出地道山歌的或许只有我一个了。”程均堂感慨说。
“没了当年的场景,即便我跟父亲学唱,也只知道内容,很难找到父亲和当年采砚人唱的那个感觉,这也是接下来我需要努力的方向,要想方设法将端砚民谣传承下去。”端砚民谣第十三代传承人、程均堂的儿子程海锋说。
研究发现,端砚民谣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学习端砚民谣是了解本地历史和端砚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青少年群体形成区域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于采石制砚工匠群体而言,学习端砚民谣能够激励年轻一代学习老一辈采石制砚匠人知难而上、锐意开拓的精神,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制砚队伍,助力端砚文化的发扬光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